超越传统英雄叙事框架 ——读牛余和长篇小说《蘸火记》 2025年09月26日  

在当下快餐文化盛行时代,一部能够深入人心的文学作品显得尤为珍贵。长篇小说《蘸火记》以一种独特的视角,用“小切口、大主题”的写作方式,讲述了鲁中地区章丘长岭山南麓三支抗日队伍浴血奋战的革命故事。小说的名字呼应抗日战争民族叙事的宏大主题,与“战火”谐音,还原了敌后抗日战争的一段历史传奇故事。

 小说塑造了尚邨英、何苇杭、梁铁峰等十余个立体人物,他们既是民族危难中的战士,亦是充满烟火气的凡人。游击队政委何苇杭在战场与情场间的矛盾选择,独立大队副大队长宋子辉牺牲后化为“曲星河星宿”的民间传说,独立旅长卢毓奎在信仰与利益间的反复权衡,共同构成抗战叙事的多声部合唱。作品以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使抗战时期长岭山人身上的精神气节,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作者牛余和凭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抗战历史的深刻理解,历经数年走访、调研,创作出了这部蕴藏丰富历史记忆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不仅是对章丘地方文化的展现,还是对抗战历史、民族大义的重新审视,激发人们对伟大抗战精神的思考。

 作者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描写将故事推向高潮。比如对战士们在炮火中冲锋的描绘,既充满了紧张感,又让人感受到那种欲罢不能的英雄气概。同时,作者在细节的处理上也颇具匠心,书中写到铁匠制作枪械的过程,通过锻造技术的细致描写,呈现出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的工艺美学。这种结合,不仅是对铁匠文化的传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文本的文学价值。

 人物塑造是小说成功的一个关键。小说中的每一位人物均有其独特的性格发展,他们在历史洪流中所做出的抉择,展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光辉与阴暗。牛余和用心良苦地雕刻出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反映他们在抗战时期所经历的痛苦与矛盾,让读者在感同身受中,引发对历史的思考。几位主要人物的形象刻画十分成功。尚邨英和何苇杭在经历严酷的考验后,性格上也得到了锻造。其他角色则形成了与之相互映衬的关系,增强了整个故事的深度。尤其他们之间的互动仿佛是不同观念和情感的交锋,既有相互理解的温情,又有战场上视死如归的情怀。

 小说对战争的书写并未止步于场面渲染,而是深入探讨创伤记忆的代际传递。何苇杭丈夫何一钳牺牲后,她从“不相信曲星河传说”到“愿化星辰守望”的心理转变,揭示了个体如何通过情感重构实现精神救赎。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回避战争对爱情的摧残,“爱情的残破和枯萎也是战争的一部分”的论断,将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进行哲学层面的对话。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挖掘,使作品超越了传统抗战文学的英雄叙事框架。小说以“蘸火”为隐喻——既指铁匠锻造武器时的淬炼工艺,亦象征战争对人性的考验与升华。这种双重意象的交织,使作品在展现历史纵深的同时,始终紧扣个体命运的挣扎与觉醒。

 在结构与叙述方面,作者采用了双线并行的叙述方式。一条是抗战时期的历史线索,一条是读者与历史的对接线索。这种双线叙述呈现了抗战的艰辛与伟大,更让读者在现代语境下反思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结构设计精巧,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同时又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全书具有强烈的传奇性,呼应重大时代主题,以文学方式重述历史,弘扬了伟大抗战精神。作品构建了章丘独特的地域文化空间,成功塑造了典型人物群像,呈现出崇高的艺术风格。因此,《蘸火记》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和对民族情感的传达,值得深入阅读与思考。

 (孙功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