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客家历史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愈来愈多的学者,热心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三人(胡、莫、董)都不是客家人,但跟客家有缘有情(或在梅州工作,或到客家山区采风,或到生产队“三同”,时间长则卅余年,短则仅仅一载,但都与客家历史文化结下不解之缘,跟客家籍战友、同窗、亲朋、新知常来常往,情谊历久弥深)。正由于与客家人的情缘,加上对客家历史文化的粗浅认识,1993年冬在“客家热”的热风熏陶下,三人不约而同萌发要为客家风华略留影痕的念头,并相约付诸行动。酝酿提纲后,联袂独自循着当年客家先民经由石城进入闽、粤、赣三角地带的路线,取道扩建中的不时令人“肝肠寸断”的山间公路,逆向而行,做了力所能及的田野工作,收集历史资料,然后分工执笔。毕竟我们三人年龄的总和已超过200岁,虽仍怀“老有所为”之志,奈非老骥,其间由于健康或其他诸种原因,执笔时勤时辍,距离定稿付梓,历时将近千日。
按我们的具体条件,胆敢从事这种算是为客家研究基础工程添置一砖一石的项目,确是“不自量力”,好些人也认为“不可理解”,甚至“不可理喻”,但这正是激励我们一秉初衷完成计划的动力。当然,我们所预期的“通过博览群书,实地调查,达到材料翔实,有自己的见解”的目标,实践起来,确也力有不逮,差距甚大。恳望关注客家研究人士不吝指正。
本书第五章客家语言,由张维耿撰写。其余分工如下:第一章客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二章客家源流、第三章客家民性、第四章客家民系的历史作用、第十一章客家教育、第九章客家文艺(之一)、第十二章客家风俗、第六章客家妇女、第十四章客家饮食,由胡希张执笔;第七章客家经济、第十章客家文艺(之二)——客家山歌、第十三章客家民居、第八章客家宗教,由莫日芬执笔。董励负责统稿并撰写后记。
衷心感谢杨资元同志为本书作序。也衷心感谢对本书的写作曾直接或间接给予指导、帮助和支持的诸位领导、诸位同志以及众多亲朋好友,我们的谢意非笔墨所能尽表,这里就不一一列名致谢了。(执笔者:董励)
(标题为编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