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用潜移默化 2025年09月26日  

关于读书的意义,千人千解,但我想,读进去的文字总归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谈起这个话题,起源于上周末晚上,小儿子睡前刚关灯,没一会他就说流鼻涕,要拿纸巾,我给他递纸巾。开了小夜灯,猛一看,这哪是鼻涕,分明是鼻血啊,手忙脚乱间让小儿子平躺。大儿子闻声而来,疾呼不可,说是他在《十万个为什么》一书中见过,流鼻血当静坐前倾,用手指按压鼻翼十分钟。我将信将疑,暗暗摸出手机查证,果然不差。不曾想,平日里孩子读的那些“闲书”,竟在此刻显出用处来了。

 读书一事,向来被人奉为圭臬,然其真义何在,却未必人人都能道出。我常想,那些印在纸上的墨迹,究竟有何魔力,竟能使人废寝忘食?观此鼻血小事,忽有所悟。

 书本中的知识,原不是死物。它们悄然潜入读者心窍,蛰伏其中,待到需要时,便自然而然地跃出,指导人的行事。大儿子读《十万个为什么》时,何尝想到有一天能用上?不过觉得有趣罢了。正是这无心的阅读,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人谓读书无用者,多半是期望读书能如斧凿刀刻,立见功效。殊不知书的滋养,是春雨润物,悄无声息。当今之世,人人手持一机,天下知识似乎唾手可得。然搜索所得,与书中汲取,究竟不同。搜索如快餐,立等可取,饱腹即可;读书却如文火慢炖,食材中的精华缓缓释出,融入汤水,饮之不仅果腹,还能滋养身心。大儿子若当时才搜索处理方法,恐怕不及记忆中直接取用来得及时有效。

 读书的过程,实在是一种隐秘的转化。白纸黑字,通过眼睛摄入,经过心灵的咀嚼消化,最终变成血肉相连的东西。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便是这种内化于心的过程。那些读过的书,不会原封不动地储存在脑海中,而是拆解、重组,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融合,形成新的认知网络。当需要时,自会提取应用,宛若本能。

 我想起幼时读《论语》,始终对“学而时习之”一句颇感困惑。如今方知,这“习”字并非简单的温习,而是在生活中实践、验证所学。大儿子读《十万个为什么》,是“学”;能在弟弟流鼻血时想起正确处理方法,便是“习”了。读书若只停留在眼睛与纸面的接触,而未与生活相接,便如食物未经消化,终究不能成为滋养身体的养分。

 读书又不仅关乎实用知识。那些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看似与日常生活无直接关联,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的精神面貌。读李白者,胸中自有豪气;读杜甫者,心下常怀悲悯;读鲁迅者,眼中自明是非。这些看似无用的阅读,实则构建了一个人的内在世界,决定了他如何看待外界、如何应对变故。

 读书还有一种奇妙处,便是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读者面对的不是冰冷的信息,而是另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思想和情感。每本书都是作者心灵的一个切片,读者通过阅读,得以窥见别种人生、别样思考。这种精神交流,使人在孤独时感到有了陪伴,在困惑时得到指引,在狭隘时获得开阔。

 交友固然重要,良友能使人受益无穷。然书籍何尝不是一种特殊的朋友?它们静立架上,不招摇,不喧哗,却随时准备与你交谈。你可以随时拜访,随时告别;可以反复请教,可以质疑反驳。这些“朋友”不会因你的频繁打扰而生厌,也不会因你的长期冷落而离去。多读书,如交益友;读好书,如遇良师。

 回到那晚的鼻血事件。事后我问大儿子,如何记得那般清楚?他答:“那页书上正好有插图,一个小人前倾坐着,手指捏着鼻子,样子很有趣,所以就记住了。”你看,真正让人记住的,不仅是知识本身,还有知识被包裹的方式,那个有趣的小人图像,成了记忆的锚点。

 读书的意义,或许就藏在这些细节里:它不是直接给你鱼,而是教你钓鱼的方法;它不是简单灌输答案,而是激发你思考的过程;它不能保证你避免所有困境,但能赋予你应对困境的从容与智慧。

 文字内化于心,言行外化于行。读书之妙,大抵如此。那些沉浸在书本的时光,看似虚无,实则都在为某个未知的时刻积蓄力量。当生活的难题突然降临,那些读过的字句便会悄然浮现,指引方向,如同暗夜中的微光。

 (黄育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