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蔚梁
我至今都不知道那位帮助过我的“大人物”是谁。
1976年7月,我从河南焦作矿业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梅县矿务局柱坑煤矿实习,期限一般是一年。矿政工股安排我到采煤二队跟班劳动,三班轮换,每班工作8小时。
上班第一天,穿上新的工作服和长筒水鞋,到矿灯房领了矿灯帽子,就跟着两位老技术员下井熟悉环境。这是一条开采了10多年的老井,叫101斜井,垂直深度160米,斜长300多米,上下井都要步行,要登几百个不同坡度的台阶,有的还特别陡峭。这两位老技术员,一位姓叶,江西人,中专毕业后分到柱坑煤矿已有16年;另一位姓牛,河南人,是我的校友,本科毕业后到此工作也有8年了!
下井第二天,我就开始跟班劳动了。先上一个日班,接着转夜班,再转中班,周而复始。在采煤队工作面干活,就是打钻、放炮,刨煤下溜槽至巷道,技术含量高一点的就是用木材做支架,保护工作面安全。在工作面外面的巷道干活,全靠力气推煤车到车场。一个星期过后,累得腰酸背痛,总想休息一两天。恰好此时接到矿部领导通知,叫我从下星期开始,不用到采煤队干活了,自行去掘进三队报到。接着就听到“灵通人士”传来的好消息:昨天,省煤炭厅下来一位“大人物”下矿检查工作,还到了一条基建矿井视察,发现新井打出来后,没有地质技术员及时素描,他问技术员哪里去了,回答是还在五七干校锻炼没回来。“省厅不是刚分配了大学生到你们矿吗,听说有一位还是地质专业毕业的。”“是的,他还在采煤队实习……”“马上调上来!上了锚喷工程(指采用锚杆和喷射混凝土支护围岩的工程措施),井下地质资料不就全完了!”
至今,我都不知道这位“大人物”是谁,猜想应是处长级的专业人士,懂技术,有实践经验。大家都把他当作我的“贵人”。客家人认为,身处逆境的时候,特别需要“贵人”扶助。
到了掘进三队,向队长报到后,就单独下井工作了。我的劳动工具是“老三件”:铁锤、罗盘、放大镜,加上皮尺、素描本。工地不在采煤区,而是岩石巷道,比较安全。一开始,我先认真阅读矿区地质报告,熟悉地层名称和岩性特征。但是,到了现场,我却如坠五里雾中,转来转去,还是不能确认含煤系中的地层。巧的是,一位似曾相识的影子晃过来,他主动跟我打招呼。我定睛一看,原来是我刚进矿时拜访过的“权威人士”、人称“活地图”的王工程师。20世纪50年代,他年纪轻轻就在东北煤矿当技术员,后来响应号召,南下广东支援煤炭事业。而今年近半百,虽不常下井,仍每天在家门口等着下班路过的师傅询问当班工作面的情况,然后到办公室查看图纸。今天在巷道中不期而遇,我抓住机会向他请教。他带我到一处,指着一层白色的石英砂岩说:“这就是K2标志层。”
一语点醒梦中人,知道了标志层,就可以顺藤摸瓜,分辨煤层及上下岩层的位置。于是我就完全可以独立工作了。我又把王工当作为我引路的“贵人”。
过了几年,王工落实了政策,评为梅县矿务局的第一批工程师,还当上了矿长。井下碰到地质难题,他都会找我一块商量解决。1981年讨论我的入党问题时,他第一个发言:“我在煤矿工作了多年,遇到像小陈这样的技术员,还是不多见……”我听了感到无比温暖,受到极大的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