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鹤和楼外门楼 (陈炯峰/摄)

鹤和楼内景 (连志城/摄)

鹤和楼内景 (陈炯峰/摄)

鹤和楼大门屏风

二楼侧门

围墙装饰 (陈炯峰/摄)
●温亮兴
前不久,赣州江南宋城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坚到梅州,看望中央电视台来梅考察的导演朋友,我们负责陪同他们走进梅州老城调研,带他们在老城走街串巷,探访古民居,深入老祠堂,参观了梅州最古老的建筑——望杏坊的大觉寺(始建于南梁普通三年,即522年)。最后在黄泥墩社区办公室歇歇脚,正准备去隔壁的鹤和楼看看时,临时接到其他事宜安排,大家只好留下小遗憾,等待以后有机会再去。而此时,我的思绪回到了前几年我在修缮鹤和楼时的那些点点滴滴。
非典型的围龙屋
第一次听到鹤和楼是从我爱人的口中提到的。她所在单位的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地就在黄泥墩社区,她说黄泥墩社区有很多漂亮的老房子,其中一栋就是鹤和楼,她进去看过,感觉很精致,叫我有机会的时候去看看。我查了查百度,上面是这样介绍的:鹤和楼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西郊街道办事处黄泥墩,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建筑占地面积接近1500平方米,共有68个房间,主体建筑坐西南向东北,为三堂一横枕式走马楼结构建筑。
后来,林风眠研究学者林勇军在嘉应古城的“一城两坊”密集调研,有一次他约我走进望杏坊,那是我第一次踏入鹤和楼。我在鹤和楼外面看时觉得它比较普通,因为门楼不大,也不算精美。但进去参观后马上颠覆了我的想象,建筑的布局既有传统客家建筑的空间秩序,又多了许多变化。目测建筑层高比梅州传统建筑要高出许多,既有江南园林式庭院,又有中西合璧式的拜亭,木雕、灰塑、彩绘及壁画则处处传递传统文化意境,二层走马楼的设计则借鉴西式空间形态。总之,我对鹤和楼的第一印象,除了是艺术大师林风眠恩师梁伯聪故居外,还是一栋精美的古民居。
后来,我们古建筑修缮团队有幸受梅江区文广旅体局委托对鹤和楼进行一星期左右的现场勘测和勘察。我们运用传统工具和无人机航拍技术,一边用CAD绘制平面立面和剖面,另一边根据数据和各种照片进行数字化建模。模型完成后,根据对比,我发现鹤和楼其实是一座非典型的客家围龙屋。
非典型的表现
首先,鹤和楼的主体结构是三进七开间的两层楼房,与传统围龙屋主体结构不同的部分是,它是两层楼房。传统围龙屋一般只有单层,清末民国开始,随着建筑工艺及材料的发展和资金实力的保障,逐步有了两层的围龙屋,比如,兴宁的棣华围就是民国期间建造的两层结构的围龙屋。
第二,鹤和楼上中下三堂三排房屋基本对称但有变化,大门入口没有设置在中轴线上的下堂,而是在下堂左侧用两间厢房与左侧天井形成一个45度的斜切,在斜切上开大门,原有的天井变成入户庭院。当然,这应该是当年受地形所限因地制宜而设计的。
第三,鹤和楼的围龙部分严格来说算是枕式围屋,但还是不同,首先功能上设计成一座比较独立的书斋,其次左右两边围合成围龙形状,左边为围墙,右边用建筑及连廊连接,这是一种后面基本平直两边转角的围屋形态,与传统半圆形围屋有区别。大埔的张弼士故居光禄第的围龙部分也是这种后面基本平直两边转角新形态的围龙屋。
第四,鹤和楼的横屋部分长度因用地原因只在上堂与下堂之间的位置基本齐长。
第五,鹤和楼的南北厅(侧厅)只保留了下堂与中堂之间右侧侧厅,中堂与上堂之间两侧侧厅都用天井取代,带来的好处就是通风和采光都得到大大改善。所以,外立面也与传统围龙屋有所不同,三堂的两侧都可以看到硬山墙立面。
围龙屋的特征
其一,鹤和楼以上中下三堂为中轴线,规制传统,中堂部分还特别布置了西式风格外观的拜亭,这是当时官宦人家及大户的高级祭祀或娱乐设施;其二,家祠合一的客家传统格局,中轴线上的三堂为公共空间,下堂和侧厅为一般会客及家庭交流空间,中堂为最重要的会客空间,上堂为祭祖空间(鹤和楼设置在上堂的二楼),堂屋两侧的房间是家庭成员最重要的卧室及功能空间,一般按照辈分和地位分配,横屋一般设置厨房、储藏间、功能房及佣人的卧房;其三,上堂的后面,与所有围龙屋一样有化胎(花头)的设置,化胎中间设五方龙神位;其四,与所有围龙屋一样,大门外面,隔开道路有半月形的水塘(方向与大门平行,水塘周边还有其他水塘,水塘之间以半圆形的道路划分开);其五,鹤和楼的装饰无论是大门的石雕门框和门面的壁画,还是精美的木雕及灰塑,都坚持传统,有着吉祥的含义及美好的愿景,这是包括围龙屋在内所有客家建筑的共性。
修缮的开工仪式
鹤和楼的修缮开工时间在2021年4月2日,恰逢新冠疫情严防严控的高峰期,开工仪式不可能很热闹,但主管部门及社区与鹤和楼家族经过多轮沟通,我们完全按照当地风俗,尊重传统文化习惯,举行了简单而重要的开工仪式。
我们按照老宅开工的惯例,准备了动工仪式的红锤、王老吉饮料、礼花炮、红曲与盐、米、茶叶的混合撒净物料。此修缮项目是政府主导,因此房屋主人要求施工方办置所有动工仪式的物料,当天,街道、社区、区文广旅体局以及设计、施工、监理和鹤和楼家族代表共同参加了开工仪式。仪式举行了两个多小时,礼成后大家在拜亭挂好的开工仪式横幅前分批集体留影纪念。
复原一楼墙裙壁画
初到鹤和楼,我们发现一层公共区域的墙裙粉刷了约3公分厚的水泥砂浆墙裙,后来了解到,是上一次家族发动的修缮时,因为考虑到实用而特地粉刷上去的。根据梁氏家族老人口述,原来的墙裙全部是壁画墙裙,图案与二楼中厅一致。为此,我们决定复原墙裙壁画,原则是修缮建造的材料及工艺要传承与发展相结合。施工过程中,本人坚持到施工一线向工班进行设计交底,和工人一起讨论施工方案,并指导传统工匠师傅运用新的工具、材料和工艺施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和施工的可行性。我们坚持复原初始效果,同时我们不排斥运用最新的材料、技术、工艺,但必须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进行。
在修缮鹤和楼的过程中,墙裙的绘画复原工程量巨大,总共有100多米,如果按照原始方法由墙画师直接描绘的话,时间紧任务重,一定无法按时按量完成任务。我们根据现场仅存的一段墙裙壁画,先用相机拍摄照片,然后现场精准测量图案细节尺寸,安排设计师根据照片和测量的数据1:1用CAD描绘出来,再转化为矢量图,到广告公司转化为镂空喷绘图稿,运用雕刻机1:1刻出喷绘模板。接着到工地现场,运用浅色传统材料的色料加入喷枪内,喷绘到墙体上,得到了精准的墙裙图案底稿。在此基础上,墙绘师再运用传统色料进行手工描绘。节省了很多时间,同时图案的准确性也得到了保障,获得了高度复原的效果,得到了一致好评。
中堂二层楼板的加固
鹤和楼的中堂宽度接近9米,这在清末民间建筑中已经接近材料的极限了,这么大尺度的空间,靠两边的墙体和中间四根柱子,中间木梁的跨度达到了5米多。经过一百多年时间的洗礼,材料逐步老化,鹤和楼中堂二楼楼板松动,人走上去晃得厉害,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受修缮资金约束,最初的官方方案是封闭二层空间,不让游客上二层。但安全隐患始终在那里,且展陈方案内容多、展线长,最终决定利用二层空间展陈。我们于是给出了造价低效果好可逆返的临时加固方案,利用展板掩饰加固的钢柱。钢结构直接在二层楼板下方托住,顺着原有几根柱子再增加钢柱,另外再增加两根钢柱,这样一来,二层的楼板就相当稳固了,钢结构部分也在后来的展陈方案中被完美掩饰。这个方案不破坏原有构造,随时可逆,拆除后还不影响原有风貌。
补记:修缮鹤和楼过程中有很多观点和故事,尽管从来没人质疑以往官方的解释,但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观点,只要你能证明。本人认为鹤和楼是一座非典型的围龙屋,传统建筑的修缮技法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多思考,办法总比问题多。
(作者系梅州市古民居研究会会长、正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