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培养拓路径 产教融合育工匠 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入选省“3 + 4”中本贯通试点,铺就成才快车道 2025年07月17日  

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已培养数万名技能人才。

中餐烹饪专业是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的特色专业。

学校组织开展的电子板报技能竞赛现场,学生正在比拼设计与技能。

汽车维修课上,老师正在给学生讲解汽车的内部构造。

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是大埔县唯一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本报记者 洪国栋

 特约记者 罗文燕 刘文烽

 图片均由大埔县委办提供

 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大埔县唯一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近年来以“就业与升学并重”为导向,通过中本贯通拓宽成长通道、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育才留才服务地方发展,在职业教育改革浪潮中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中本贯通破壁垒  构建多元升学通道

 “这一试点为初中毕业生拓宽了技能成才与学历提升的渠道,构建更加多元的上升通道,持续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对学生而言是一项利好。”近日,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党总支书记邓裕声指着刚公布的“3+4中本贯通班”招生简章,难掩兴奋。

 近期,广东省教育厅开展2025年中职学校与本科高校“3+4”七年一体化中本贯通培养改革试点工作,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上榜。该校与嘉应学院举办“3+4”中本贯通班,秋季招收学生30人,试点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本贯通班采用“3+4”模式,学生先在中职学校完成3年学习,通过转段考试后进入嘉应学院完成4年本科学习。“中职打基础,本科上台阶。”邓裕声介绍,两校共同制定衔接紧密的培养方案,中职阶段侧重办公软件应用、网络技术等实操能力培养,本科阶段则聚焦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塑造,“比如中职学的是计算机设备维护,到了本科就要学智能系统开发,让学生既能动手又能动脑。”

 这一模式呼应了广东“制造业当家”战略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以计算机产业为例,企业既需要一线操作人员,更渴求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以前中职生想读本科要‘绕远路’,现在‘3+4’模式打通了直通道。”邓裕声说,加上已有的“3+2”中高职衔接(与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大专班)和“3+证书”高考,学校已构建起“中职—高职—本科”的完整升学链条。2025年,该校专科入围率达93.6%,14.5%的学生文化分上本科线,升学质量稳居全市中职学校前列。此外,该校还与大埔县进光中学组建普职融通教育集团,探索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融合新模式。

 校企合作结硕果  订单培养育专才

 “揉面要力道均匀,醒面时间要根据室温调整……”上午9时许,在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中餐烹饪实训室,学生们正身穿厨师服,跟着老师学习面点制作。

 “我们的专业设置跟着产业走,人才培养围着企业转。”该校实训处主任汪琳浩说,2024年秋季,学校与深圳圣丰城餐饮连锁有限公司合作开设中餐烹饪订单班,90名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将进入企业带薪实习,优秀者直接留任。

 如今,这种“量身定制”的培养模式已在多个专业落地。2024年秋季,该校依托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与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设LED光显班,招生90人,学生通过工学交替等方式,毕业后可到公司就业,还可参加现代学徒制学习取得大专文凭。

 近年来,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坚持“就业与升学并重”导向,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该校围绕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求,科学设置专业。办大办强中餐烹饪专业,引进专业人才,完善课程体系,与多家企业合作,让学生跟岗实习,培养了2000多名专业人才,擦亮了大埔小吃名县品牌。同时,办好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等高水平建设专业,2022年以来投入资金重点打造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2个高水平专业群。

 学校还与梅州市鸿富瀚科技有限公司、梅州市亮鑫源实业有限公司等本地企业签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合作协议,在课程共建、师资流动、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培育技术人才。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培训,传授前沿技术和行业动态,为乡村振兴提质赋能。

 留才聚智促发展  技能人才显担当

 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不仅注重人才培养,还致力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大埔,为县域发展汇聚新动能。

 中餐烹饪专业是该校特色专业,学校抓住“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契机,围绕“大埔小吃”特色培养人才,众多毕业生成为各酒店的骨干,还有部分毕业生自主创业。据汪琳浩介绍,该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深受市场欢迎。

 专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师资与生源,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深谙此道。为做强中餐烹饪等特色专业,学校不仅引进3名烹饪专业人才,还专门聘请客家小吃制作技艺深厚的师傅到校授课,同时持续加强现有教师的能力培训,为技能传承与创新筑牢根基。

 烹饪教师杨文娟便是引进人才中的代表。毕业于岭南师范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她,曾在潮州、广州多所院校执教,2021年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以急需紧缺人才身份加入该校。

 在大埔的几年时间里,杨文娟的专业能力与教学成果愈发亮眼:斩获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粤菜师傅”技能大赛梅州选拔赛金奖,被授予“梅州烹饪名师”称号,2024年更是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她对客家美食的深度钻研——研发的“金柚酥”“三色笋粄”“梅菜扣肉包”等创新菜品,既保留传统风味又符合现代口味,已在当地餐饮市场推广运用。

 “我的目标很明确,一是让客家菜走出粤东,二是帮学生们用手艺点亮人生。”杨文娟说,她带的学生多次在市、县级“粤菜师傅”技能大赛中获优秀奖,不少人还借此晋升中级中式面点师。此外,她还参与广东省乡村振兴“粤菜师傅”工程点心培训,累计培训近千人次,让更多人掌握一技之长。

 近年来,大埔聚焦“免费梅州”政策,不断完善运营管理机制,推动“免费创业”“免费住宿”政策落地生根,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汇聚大埔,促进文化交流与创新,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向大埔集聚,为大埔高质量发展聚才汇智。

 如今,这所由田家炳先生捐资兴建的职业学校,已培养数万名技能人才,既为珠三角输送了大批德技兼备的劳动者,也为大埔培育了众多本土产业骨干。“职业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有学上、有业就’,更要让他们‘学得好、留得住’。”邓裕声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锻造更多“大埔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