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泽鸣在给学生上信息科技课。

古锦波的语文课上,学生们总是特别踊跃发言。

学生们在认真阅读书籍,这些书籍由深圳图书馆捐赠。

在广福学校,支教老师付义林发动募捐,共募集300套运动服发放给学生。
●本报记者 杨乔颖
特约记者 丘林强 汪敬淼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5月23日至25日,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2025年粤港澳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大赛现场活动暨人工智能素养展示在珠海市举行,粤港澳三地1000余所学校、4000余名科技少年同场竞技。经过鏖战,来自梅州市蕉岭县人民小学的学生钟明润脱颖而出,以全省第13名的优异成绩勇夺广东省一等奖,这也是蕉岭首次在此类大赛中获奖。这喜人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广州市番禺区帮扶支教老师的引导和付出。
自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以来,番禺区教育局帮扶支教工作队秉持“全方位融入式”帮扶理念,扎根蕉岭教育一线,围绕教学实践、教师培养、校际合作、教育资源引入等多方面开展帮扶工作,切实助力蕉岭县教育事业再发展。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支教工作队共计开展教学示范课35节,组织教学研讨会20场次,开展专项教师培训活动15场次,并促成番禺、蕉岭11对学校结成结对帮扶学校,搭建起两地教育交流合作的长效平台。
悉心培育
让学生从“科技小白”成长为“创新能手”
在2025年粤港澳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大赛上,钟明润独自进入赛场,自主完成项目,面对评审自信答辩,凭借专注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得奖后的钟明润走出赛场后,与在场外等候了许久的妈妈紧紧相拥,并拿起妈妈的手机给自己的指导老师陈泽鸣发去了信息,与老师分享这一喜讯并感谢老师的精心培育。“如果没有陈老师带着我走上这条路,我不会取得这个成绩!我要好好谢谢陈老师!”钟明润说,陈老师犹如她科创路上的一盏明灯。
陈泽鸣是钟明润此次参赛的指导老师,也是番禺区石碁镇中心小学派驻到蕉岭支教的老师。作为番禺区信息科技学科的一名特约教研员,陈泽鸣将番禺先进的信息科技教育理念带到了蕉岭。
山区的科创教育之路并非坦途。“刚来的时候我发现这里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竞赛经验匮乏,软硬件资源有限,但困难就像是代码里的bug,只要有耐心,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陈泽鸣笑着说。
于是,陈泽鸣利用课余和周末时间,成立了科创兴趣小组,从最基础的编程逻辑、传感器原理讲起,手把手地教学生组装硬件、调试程序。硬件不够,他就借鉴番禺区之前的经验,将设备从番禺“漂流”过来,给学生们练习。
在陈泽鸣的课堂上,枯燥的代码编成了控制机器舞动的指令,复杂的电路图化作了点亮梦想的灯带。在他的悉心辅导下,蕉岭县人民小学的孩子们开始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学生黄俊楠和刘雨锜对人工智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陈泽鸣便引导他们将想法付诸实践。亲历过暴雨灾害的他们,对灾害预警系统产生了灵感,产生了制作一款智能救援装置的想法。从项目构思、方案设计到动手制作,每一个环节,陈泽鸣都陪伴左右,反复推敲细节。最终,他们的作品在梅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二等奖。这是对孩子们努力的肯定,更让孩子们第一次尝到了科技创新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
更大的惊喜接踵而至。在备战2025年粤港澳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大赛的日子里,陈泽鸣将目光投向了更具挑战性的“创客智造”项目。他发现了极具天赋和毅力的学生钟明润,并为她量身定制了训练计划。为了攻克技术难关,师生二人常常在电脑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电路板上小小的焊点,凝聚着他们无数次的尝试;屏幕上滚动的代码,见证了他们一次次的优化和突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强手如林的省级赛场上,钟明润沉着应战,凭借着精巧的创意和稳定的发挥,历时一天半,在经历作品答辩、机械传动结构设计和技术测试等多个项目考验后,最终以全省第13名的优异成绩,斩获广东省一等奖。这一奖项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这不仅是蕉岭县人民小学的学生首次在该赛项问鼎省级一等奖,也是梅州市今年在该赛项中的最佳战绩。消息传回,整个学校为之沸腾。“陈老师不仅教我们知识,更教会我们如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如何面对失败,重拾信心。”钟明润说。这正是陈泽鸣支教的初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所做的,不仅是指导学生赢得比赛,更是要在他们内心深处播下一颗名为“创新”的种子,赋予他们逐梦“科创星河”的勇气和能力。
如今,陈泽鸣的支教故事仍在继续。他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山区孩子们的科创之路,也为粤东西北教育帮扶工作写下了生动的注脚。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当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山区学生的热切期盼相遇,便能激发出无限能量,点燃燎原的智慧火种,让每一个拥有科技梦想的孩子,都能在未来的星河中闪耀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润物无声
让学生敞开心扉重拾学习兴趣
初到蕉岭县广福学校时,来自番禺区傍西小学的支教老师古锦波站在讲台上,目光扫过台下几十双眼睛。孩子们望向她的眼神,带着小心翼翼地探询和毫无保留的信赖,这眼神让她心头温热。“他们很单纯,眼神里都是对知识的渴望,我很喜欢与他们相处。”古锦波说。
表现优异的学生往往比较容易引起老师的注意,但古锦波却更希望把关注给到那些默默无闻或缺乏关爱的孩子。“我发现有些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缺乏父母的关爱。如有个学生的父亲是晚上工作的,母亲在县城为生计奔波,家里平时都是70岁的奶奶在照顾他的生活。由于成绩不理想,父母常采用打骂的方式对他,因此他的状态很不好。”古锦波说。
“孩子的心事,藏在他交上来的作文里。”古锦波回忆道,那个学生的作业本上有一篇题为“信”的作文,字里行间都是对父母打骂的恐惧和对生活的厌倦。这些零星的文字,像一根根针扎在古锦波的心上,她想做点什么,给这个学生带去希望和光芒。
于是,古锦波以“作业面批”和“课后谈心”为突破口,“我发现他还是愿意跟我倾诉的,而且对语文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先肯定他做得好的地方,再温和引导他正确的学习方法。”
“作业面批”和“课后谈心”成为古锦波打开那个学生心门的钥匙。那是一个寻常的黄昏,古锦波特意留下那个学生,指着他的作文本上一处难得的闪光点,“这个句子写得多有灵气!这是多么独特又真切的感受!”古锦波温和的话语,如同初春的暖阳,悄然融解着少年心头的坚冰。那个学生先是惊讶地睁大眼睛,随即紧抿的嘴唇微微放松了。就是从那一次开始,课后那张小小的办公桌旁,成了他可以安全停靠的港湾。他渐渐开始倾诉,声音细若蚊蝇:父亲上夜班后白天回到家倒头就睡,母亲在县城打工难得回家,奶奶年迈体弱……古锦波静静地听着,目光里只有理解,没有评判。每一次看似随意的“面批”,都化作了点滴春雨,无声浸润着少年龟裂的心田。
古锦波深知,仅靠她一人的暖意,无法彻底驱散原生家庭的寒凉。于是她鼓起勇气拨通了学生父母的电话,耐心地讲述着学生在学校细微的进步:“昨天他主动擦了黑板,字也工整了许多。孩子心里有光,需要的是点燃,不是扑灭。”她建议家长尝试“发现闪光点就及时表扬”,同时,她努力协调着这个被生存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家庭:父亲能否调整为隔日上夜班?母亲能否周末尽量回家?是否每天固定安排一次哪怕短短几分钟的亲子通话?
古锦波的坚持与智慧,终于打动了那个学生的父母,父亲的工作时间调整了,每天晚上,那通亲情电话慢慢拉近了母子之间的距离。课堂上,那个学生低垂的头渐渐抬了起来,开始尝试举手回答问题;课间,他默默地拿起扫帚,主动承担起班级的值日任务;语文测验的成绩单上,那个曾经刺眼的分数终于被一个令人欣慰的数字取代。
最让古锦波欣慰的是,她看到那个学生脸上开始有了笑容,所有的奔波、沟通、深夜的备课和忧虑,都在如花绽放的笑容里,得到了最深沉的回报。
古锦波的支教故事,宛如一场温润的春雨,折射出教育帮扶最深邃的光芒。它生动地诠释着:教育的本质,并非仅源于书本知识的传递,而在于灵魂的相遇与心灵的唤醒。真正的教育者,是古锦波那般明察秋毫的敏锐,去洞察孩子行为背后无声的呐喊;需要执着与耐心,去架起与学生、家长之间信任的桥梁,奋力抵达彼岸,去温暖孩子,改善原生家庭贫瘠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