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碧青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一到,年味渐浓。但对于我,过年更多的是一种回忆。这种回忆,有色、有味、有声。
年味是那显眼的中国红。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的红色装饰陆陆续续挂起来了,公公早早就从网上购买了各式各样的窗花、彩灯,还特意请人写了春联。老老小小,拆包装的、递窗花的、扶梯子的,大家其乐融融一起张罗挂彩灯、贴窗花。“新桃换旧符”,不一会儿家里就呈现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过年一定是有色彩的,且这种色彩是喜庆的中国红。从古至今,中国人对红色都情有独钟,红色代表着吉庆祥和,代表着生机和希望。
年味是那浓浓的香甜。腊月二十六七,我们家除了炊碗粄,还有各种煎炸,煎豆腐、炸鱼块,炸鸡腿、鸡翅等等,这些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可谓是家常菜,但小时候能吃上这些十分难得。最能勾起年味的,是母亲的“炸果子”。所谓的“炸果子”其实就是用面粉,或加糖、或放盐,做出或甜或咸的小吃。提到面食小吃当然少不了用土特产番薯、芋头炸煎堆和炸芋丝了。那种香味弥漫整个屋子,甚至蔓延到街上,街坊邻居闻到了都会说“哎呀,开始准备过年了,煎炸那么多东西”。嘴馋的我们此时总会守在灶前,看母亲忙忙碌碌,有时趁母亲不注意,偷偷拿几块趁热吃,因为刚出锅的是最酥脆的。一旦被母亲发现,也免不了一顿无关痛痒的“训斥”,诸如刚出炉的吃了容易上火等等,但这些丝毫不能阻止我们“尝鲜”。至今回忆起这些煎炸品,我们还垂涎欲滴,当然各种糖果也让我们由衷喜欢,玉米糖、陈皮糖、泡泡糖,还有那吃了甜进心窝里的饴糖。过年一定是有味道的,且这种味道是浓浓的香酥和蜜糖甜。这种香甜代表着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年味还是那声声的祝福。新春到,鞭炮响。除夕晚上的天空总会绽放各式各样的烟花,东一簇西一簇煞是好看。大街小巷总能听见各种新年歌,《恭喜发财》《新年好》等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新年渐渐近了。而真正拉开新年序幕的当属腊月二十四的“入年架”,从这天起不能说脏话、不吉利的话,这时候,不绝于耳的当然是祝福语啦。小时候,母亲教我们一些“新年术语”,根据年龄说些适宜的吉祥语,如见到年长的亲戚朋友可以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添丁进财”等,见到平辈可说“万事如意,恭喜发财”,见到晚辈则来一句“新年好、乖巧伶俐”,当然,还可以根据亲戚朋友的身份说些祝福语,如对于做官的可说“步步高升”,对于从商的可说“恭喜发财”……总之,各种祝福语悦耳至极。过年一定是有声音的,且这种声音是动听入耳的。这种祝福代表着人们诚心的期盼和祝愿。
瞧,我们的年味是色、味、声俱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