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
日历翻到了腊月二十四,家乡“入年架”,渐渐走进除夕的七天里,大家纷纷来到汤坑街赴圩、买年货、炊粄、杀鸡宰鸭、洗凳洗桌、买灯笼对联、添新衣裳,外出的乡亲们陆续回家过年。儿时,长辈们谆谆教导:“入年架,不能气呼呼,莫骂人,不讨论难题。再紧的事,开年架才商议。”
二十四岁以前,我成长在爸爸妈妈身边,乖巧懂事,年近了,帮忙干些力所能及的活。稍长大了,挑汤水(温泉水),一根扁担两只铁桶,桶内置一只三脚架,防止汤水溢出。滚烫的汤水,稍加热,用于杀鸡,还用于擦洗门窗,冬日增添缕缕温暖,这是县城一个特色。
二十四岁至三十岁,我带着新生的小屁孩,定居广州,安居乐业,从农村走向城市,居一城,爱一城,省城街道整洁、迎春花市灿烂、珠江两岸烟花璀璨,欣欣向荣的景象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爱大城市的年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是余光中先生心中的乡愁。回家乡,短暂的相聚,春节过后,意味着大家又将各奔东西,重回自己的岗位。每次父母的叮咛,着实让人心酸。欢聚与话别仿佛永不停歇,如同一杯苦涩的咖啡,甘醇的香味留在记忆中。与其这样体验年味,我总是暗暗决心:还不如把父母接出来玩,出去走走,看看大世界嘛。
我是有个性的人,经历了家乡春节的琐碎、城市春节的简化后,我寻找新途径——旅游过年,体验不同地方的年味。这几年,我们连续三年泰国过年、北京过年、重庆过年,五个除夕,感受各地不同的氛围、不同的年味。
一路风景一路歌,让我终生难忘的是异国他乡的华侨文化,提笔写下来,感人至深,华侨久居在外,用两根高高的甘蔗祭拜祖先,睹物思人,正是乡愁的替代。红灯笼、对联字画,在外,这些物件最契合心情。曾经我觉得稀松平常的年味,身处异国他乡时,这样追本溯源,足以慰藉心灵。日久他乡是故乡,故乡万家灯火,异国他乡也有盈盈光亮。守岁、贺岁、逛庙会、拜祖、敬神、舞龙、舞狮、贴对联,中国传统在国外都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和传承,这有赖于每个人心中根的情结。
每逢喜庆与团圆,人人首要想到的是家人的陪伴。尽管身处异国异地,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与自己一脉相连的家人一起过年,感觉温馨与美好。在异国、异地过年,有着一份独特的体验和思想的成长。这是我带孩子出去过了五个年的精神财富。陪伴孩子成长,过了就过了,抓住时光,开眼看世界,寒假春节成了对孩子进行文化教育及增进亲子情感的良好契机,荧荧光亮,温暖成长路,这也许是另一种年味。
心中有年味,他乡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