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耐果之乡(215×550cm,纸本,2021-2022年) 林若熹

▲腾飞( 240×220cm,纸本,2021年) 林若熹

▲刹那(60×80cm,纸本,2022年) 朱梓楠

▲我想静静之小蓝鹿(200×200cm,纸本,2015年) 梁振杰

▲白描写生花卉系列之一(30×30cm×4,纸本,2011年) 朱锦泽

▲常清净(88×176cm,纸本,2019年) 梁红

▲默(30×30cm,纸本,2021年) 张耿华

▲田园颂(153×181cm,纸本,2021年) 洪小彤
本报讯 3月2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若熹师生作品展《没骨画写生创作》在嘉应学院丽群图书馆一楼开展。作品创作源自林若熹教授主持的省级课题、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国画论坛——从传统中走来的没骨风》。
此次展览给嘉应学院的老师学生们许多启发,让学生们意识到不仅需要有“仰望星空”的大无畏,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务实行动。风停骨显,风起骨没。
林若熹教授198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2年暨南大学文学院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解读传统》《中国画·线意志》《水论中国画》《没骨风 ——写生创作方法》。其中《中国画·线意志》 2011年被韩国 Sigma Books 翻译成韩文出版发行。本次展览基于林若熹教授主持的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国画论坛——从传统中走来的没骨风》这个省级课题而开展。2021年寒假期间,由中国画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林若熹教授带领其研究生团队在韶关,深入基层调查、采风、写生创作的作品。
林若熹对没骨画有独到见解和丰富实践,他在展览中传授:“没骨是相对于骨、线而言,骨是指骨线,没骨是指色面(包括墨面),因此没骨画的写生创作侧重于色面的造型。色面造型也是基于骨线之上,所以没骨画要有骨线的造型能力才能把色面的用笔造型具体化,既有工的感觉,又有写的感觉,一笔完成。这一笔的完成是在熟宣纸上,所以可以在草稿中把这个用笔做得非常准确。由于没骨的工性不仅造型准确,在整体色面的形式上也非常准确。”(廖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