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善意密码” 2025年10月15日  

●姜凤敏(大埔县高陂实验学校609班)

 每个人的家里,都藏着独有的“密码”:有的是饭后围坐的谈笑,有的是睡前道晚安的习惯,而我家的“密码”,藏在奶奶捆废品的褶皱里,藏在爸爸深夜出诊的寒风中,藏在妈妈递出热包子的温度里——那是一串用日常小事写成的“善意密码”,悄悄温暖着我成长的每一步。

 阳台边的温暖约定

 每天放学推开家门,总能看见奶奶佝偻着身子,在阳台角落小心翼翼地捆扎旧纸箱与塑料瓶。她的腰早年受过伤,每捆完一摞,都要扶着墙慢慢直起身,用手掌轻轻揉按许久。即便如此,她仍坚持将这些攒了好久的废品,亲自送到街尾的王大爷家。

 我曾拉着奶奶的手不解地问:“等废品站上门收多方便呀,您何必跑这一趟?”奶奶指尖捋平皱巴巴的旧报纸,眼角笑出细细的纹路:“王大爷腿脚不方便,出门收废品难。咱们这点东西也不多,我送过去就当散步了,还能让他多挣几块钱,多好呀。”

 寒夜里的医者担当

 爸爸是镇上的医生,深夜接到患者电话是家常便饭。去年冬天格外冷,凌晨两点多,客厅的手机突然急促响起——是独居的杨奶奶,她胃病急性发作,疼得连话都说不完整。爸爸猛地从床上坐起,套上外套就往外冲,连围巾都顾不上围。

 等他凌晨五点多回来时,我看见他的双手冻得通红,耳尖也泛着青紫,却还笑着跟我念叨:“杨奶奶信任我,才会在最难熬的时候找我。能帮一把是一把,这是医生的职责。”

 邻里间的热心日常

 妈妈是邻里间出了名的“热心肠”。每个周末清晨,厨房的蒸锅总会多冒一笼热气,那是她特意为隔壁张奶奶蒸的软乎乎的包子。每次送包子时,张奶奶都会拉着妈妈的手,反复说着“谢谢”,眼里满是感激。

 楼道里若堆了别人丢弃的杂物,妈妈总会默默找来扫帚清理干净;社区“微微爱心团队”组织活动时,她也总牵着我的手参加——帮独居老人拎菜篮、陪寂寞的爷爷唠家常、给行动不便的奶奶读报纸。她常摸着我的头说:“远亲不如近邻,大家互相帮衬着,日子才过得舒心。”

 慢慢长大,我终于读懂了家里的“善意密码”:友善从不是刻意做给别人看的表演,而是藏在一粥一饭、一言一行里的习惯。奶奶的体谅、爸爸的担当、妈妈的热心,就像春天的细雨,悄悄滋润着我的心。我想带着这份刻在骨子里的善意,继续走下去,去温暖更多人的日子。

 (指导老师:赖尚玲)

 点评:文章以“善意密码”为线索,巧妙串联起奶奶、爸爸、妈妈三人不同的善举,内容真实感人,描写细致入微。小作者不仅把每一个场景都写得有温度、有画面,还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深刻理解了“善意”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融入日常的习惯与担当。语言流畅优美,感情真挚动人,结构清晰有序。整篇文章就像一束暖光,照亮了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