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华
近日翻阅恩师黄焕新先生的著作《我的梅州》,重读他写给我的一首短诗《诗友吴伟华》,老师在诗中写道——平远大柘,本是很好的地方/那天,我却不知/哪根神经出了问题/对伟华说:你这地方闭塞、沉闷/你得想办法出去/他说去哪/我说到有诗歌的地方去//几年后,我知道他并没有出去/仍在他的供电所里/而他却说出去了/原来是借他的诗歌出去的/或者说是他的诗歌代表他出去的/去了北京、成都、石家庄、昆明……//尤其是北京去过多次/每次去,都带点家乡特产/穿戴一新。
这首诗朴素、直白,是老师对后学的鼓励,也是我一直想逃离故土却从未能离开的真实写照。读罢此诗,让我想起一次难忘的投稿经历。
时光回到2007年。那年春天,我整理了一组最新创作的诗歌作品,打印好后装进黄色信封,在信封上庄重地写下“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人民文学》杂志社”。换作以前投稿,我一般是在其后写上“编辑部收”。2005年,我向《诗刊》投稿时,听从了好友吾同树的建议——直接寄给某位编辑老师,那次投给蓝野老师的作品让我第一次得以在《诗刊》亮相,其中一首《白菊花》还入选了当年的《2005中国年度诗歌》选本。那天,我也在信封上大胆地写下了“朱零老师收”。这是我第一次向《人民文学》投稿,将邮件投出后,我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毕竟它是代表中国现当代文学最高峰的“国刊”,而我只是边远山区默默无闻的文学素人。
八月的某一天,时在《江门文艺》任编辑的朋友宋世安在QQ上告诉我:“你的诗歌发表在《人民文学》了”。这个消息,不亚于一颗重磅炸弹,不仅于我,或许于很多朋友都是相当震撼的——是的,我就是幸运之神眷顾的那个人,一位身处山区的基层写作者,无知无畏的文学新人,凭借最原始的投稿方式,在2007年8月的《人民文学》“新浪潮”栏目刊发了三个页码的组诗作品《青梨》,责任编辑:朱零。
我无法想象投入邮筒后的这封信是如何一路颠簸辗转抵达朱零老师的办公桌上,朱零老师以怎样的心情拆开平淡无奇的信件,又是如何写下稿签送审,如何经过二审、三审,最后散发着墨香呈现在读者面前。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沉浸在感觉并不真实的巨大喜悦中。
此后,我有过更多这样的投稿经历,比如给云南的《滇池》杂志投稿,也是直接寄给时任副主编的雷平阳老师,顺利发表在该刊2009年8月的诗歌栏目。每每面对一些作者质疑现在的编辑不看自由来稿、不看公共邮箱时,我总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们,请相信编辑老师的专业和敬业。
焕新老师在诗中提到“尤其是北京去过多次/每次去,都带点家乡特产/穿戴一新”,确实如此,这么多年,我一直努力朝一行温暖的文字——“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靠近,这行文字代表的地址,不仅仅是我,也是无数写作者心目中的“神圣之地”。于我,它又不止于“圣地”,还是我的一个“家”——这里有《人民文学》《诗刊》《中国校园文学》……还有我尊敬的、亲人般的编辑老师,虽然,我跟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素未谋面。
2023年的春天,我幸运地被鲁迅文学院录取为第43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我终于拥有了一个“朝圣”的机会。
尽管我有满脑子的想法,却依旧胆怯。最终,我只是在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从团结湖地铁站B口出来,悄悄走近魂牵梦绕的地方。我带着好奇在文联大楼下徘徊、张望,大楼里的很多窗口依旧亮着灯光。我装模作样在院子里古老的槐树下拍照,这是一株树龄逾290年的国槐,我贪婪地闻着槐花的香气,慢慢靠近大楼的入口,看到值班的保安,看到一堆邮件、快递堆放在他身后,我竟有些恍惚,心里暗想,这些邮件、快递,或许就是一个写作者遥远而又真切的梦想。我在院子里转了好几遍,终究没有上前告诉保安,我是《人民文学》的作者,我可否进去看一看,我想“回家”。
第一次与朱零老师相见,颇有些意外。某一天,浙江温州的慕白兄发来信息,告诉我他抵京办事,邀请我一起吃饭。如约来到饭店,推门即看见朱零老师,我连忙自我介绍说我是吴乙一,他握着我的手竟然开起了玩笑,说久仰久仰,瞬间让紧张的我轻松了不少。席间,朱零老师问我,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你到了北京也不来找我啊?他告诉我,此前好几次到了广州,让广州的朋友把你约上见个面,只可惜你离广州太远了而我时间又太紧,每一次都没见上。饭后,老师对我说,你随时可以带好玩的朋友过来找我喝茶聊天。
有了老师的鼓励,此后,我两次携鲁院同学拜访朱零老师。早就读过老师一篇流传甚广的散文《买房记》,讲述他如何“冲动”买下一套房子,辛酸又幽默,自嘲又得意,读来妙不可言;如今这套房子成为老师的茶室和工作室,常有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相聚于此。朱零老师热情好客,豪爽又温和,一群人闲坐茶室,听他聊文学,也聊文坛、鲁院的逸闻趣事,欢声笑语,总让我们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我的微信上至今还保存着朱零老师发来的定位,地图显示,我现在距它1940多公里,地图软件给了我4个线路选择,驾车最快需20小时23分,但我知道,我还有更好的选择——我可以借诗歌的翅膀,虽远隔千山万水,也可瞬间抵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