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女儿一起学 2025年10月14日  

暑假期间,听到许多热议家庭教育的话题,不由得让我想起女儿小时候的许多趣事。香港回归之年,女儿出生。如今20多年过去,那些往事仍历历在目。现作闲谈与回味。

 顽皮好动提问多。女儿刚读幼儿园,活泼好动,经常提问,问题怪怪的。如:“爸爸,上午阿红和我一起玩着,突然离开跑到阿华那边去,不和我玩了,为什么?”又问:“老师为什么喜欢小翠的马尾辫?我的两条羊角辫她却不喜欢了?”为了不让她失望,我总会想出合适的答案来:“第一,人各有所爱,阿红想要有更多的朋友;第二,老师想学编马尾辫子哩,你的羊角辫子她早已学会了。”我笑着有问必答,解答她的疑问。

 梦想童话听故事。女儿经常缠着我给她讲故事。无奈,我和老婆每晚睡前轮流给她讲故事。起初我们自己编童话故事,如:“山上的狐狸”“水中的青蛙”等讲给她听。后来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儿童儿歌》(36首),内含绕口令故事,睡前逐字逐句朗读,反复读给她听,第二天她就背得滚瓜烂熟。背诵之余,再教她下一首儿歌,如此类推。在第五晚让她把前面四天的一起温习,背一遍。就这样,一个多月完成了一本儿歌的背诵。她读起来朗朗上口,好记又好玩,跟歌唱一样。我们趁热打铁,在书店找来另一本儿歌姐妹篇,用同样的方法让她读背。因篇幅短小顺口,加上她喜欢且记性好,所以乐在其中。

 接受新事物,行动迅速。小学二年级那年春节,她发现邻居刘老师家贴对联,“门迎百福,户纳千祥”,她感到好奇。问刘老师贴的是什么?刘老师说是春联。于是,她急忙跑进家说:“妈妈,我们家门上也要贴春联。”她妈回答:“你自己先请教刘老师。”她虚心好学,大半天跟着刘老师帮这帮那,问这问那,不亦乐乎。之后,闹着我要跟她到楼下的阿宋文具店买春联。先让我读给她听,再由她选择购买。那年春节,女儿拿着一个小本本,要我陪同,把楼上楼下每户门前的春联都记下来,对比优劣。累并快乐着,她有兴趣爱好,我也只好奉陪。

 性格外向,喜欢做游戏。有一次,她放学回到家,要我跟她玩成语接龙的游戏。她先出题:一帆风顺,我接:顺水推舟。她说:猪肥马壮,我接:壮士断腕。她说:碗筷齐备,我哈哈大笑:准备吃饭。欢笑声中结束接龙,让她重温接龙的内容,有无差错。就这样,有时她接的不是成语,是习语或同音字,只要能连接上,我都认可,让她高兴,有成就感。鼓励她对问题思考,过后再找机会让她更正。

 玩游戏,长知识。一次,我和她比赛,看谁能说出某种日常生活用品的多种用途,如:牙签有什么用途,一张纸能做些什么……以此锻炼她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首先我出题:一双筷子能有什么作用?她答:1,夹菜吃饭;2,做木尖子;3,炒菜工具。顿了一会儿,想了想说:4,打人。过了好久,我见她说不出来,便补充道:5,花盆弄泥的好帮手。她又说:6,做绳索或牛筋两头的固定物;7,做塑料袋拉手的承重物……就这样,她会继续想象,并叙述着她的观点。

 摘录语句,写日记。我们要求她将自己当天的经历、感想或最难忘的事记录下来,长短不限,要有叙述和观点,最好来一些设想或展望。她认真记录,有时收集作文素材,摘抄诗句或名言警句等。我偶尔会对她进行表扬或奖励,如奖励一支冰淇淋、一只小白兔布娃娃。众多寓教于乐的活动激发她的兴趣爱好,使她成了一个活泼可爱、勤于思考的少先队员。

 回想起女儿的成长历程,20多年过去,许多烦恼、辛酸与快乐、幸福交织在一起。虽然疲惫,但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许多育儿知识。跟着女儿一起学,一起成长,真好。(杨耀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