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咬吕洞宾月饼”不妨交给市场自净 2025年09月19日  

■ 龙敏飞

 中秋临近,有网友发现在电商平台上,多家商铺售卖“狗咬吕洞宾”月饼,还特别注明是恶毒整人月饼,引发热评。媒体记者在平台上搜“狗咬吕洞宾”月饼,展示出多家月饼商铺。其中一家商铺特别展示了一块被咬了一口的月饼,该月饼上印有吕洞宾三字和吕洞宾形象。

 中秋将至,各类营销创意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在此背景下,“狗咬吕洞宾月饼”的走红并不意外。该产品以“整人”为核心卖点,通过在月饼表面印制吕洞宾形象及姓名,刻意借用“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一谚语制造话题与冲突,使“吃与不吃”成为一种刻意设计的消费困境。尽管商家声称此为第三方营销噱头,但这一现象仍清晰折射出当前节日礼品市场中创意表达与道德边界、传统文化与流量逻辑之间的深层矛盾。

 从本质上看,“狗咬吕洞宾月饼”是节日经济与流量驱动下的产物,体现了部分商家追逐短期热度、迎合猎奇心态的营销逻辑。然而,真正具备生命力的产品,从不依赖于低俗趣味或哗众取宠,而是必须建立在文化尊重与消费者长期信赖的基础之上。若品牌持续以“恶搞”“整人”类内容为卖点,即便能够短暂吸引目光,长远来看却必然损害品牌价值、消解文化底蕴,最终难以在市场中行稳致远。

 “狗咬吕洞宾月饼”所引发的争论,折射出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播与商业创新之间的张力。这类以调侃甚至戏谑传统符号为卖点的产品,究竟是否值得鼓励?舆论场中存在明显分歧:一方主张对创新行为保持宽容,只要不违反法律便应允许尝试;另一方则强调文化表达需有底线,营销可以活泼互动,却不该亵渎传统内涵。事实上,我们不必急于作出道德审判,市场机制本身,就具备强大的自我调节与净化能力。

 任何创新产品进入市场,都会将面临消费者、舆论和品牌自身的多重审视,形成一股无形却有效的制衡力量。若产品真正触碰文化底线、引发公众反感,市场自会以销量予以回应,倒逼商家调整方向;反之,若其仅为无伤大雅的创新尝试,也将在多元消费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面对诸如“狗咬吕洞宾月饼”这类争议,我们不必过于焦虑,理性看待、信任市场,才是更为成熟的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