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晋元将军

▲谢晋元将军写给连襟张萍舟的家书(局部)

▲谢晋元夫人凌维诚和子女们
●林德培
品读
这是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谢晋元奉命率所部官兵撤入上海英租界,被移至胶州路“孤军营”后,写给张萍舟的一封家书。
谢晋元(1905—1941),字中民,广东梅州蕉岭县人。黄埔军校第四期,历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师参谋、旅参谋主任、团长等职。1937年淞沪会战中率400余人(被称为“八百壮士”)死守三面受敌、孤立无援的上海四行仓库。谢晋元率孤军浴血奋战了四昼夜,击退日军十余次进攻,毙伤日军200余人。四行仓库巍然屹立。后部队退入公共租界。其间,谢晋元多次拒绝日军、汪伪的威胁利诱。其战斗事迹之英勇,爱国气节之豪壮,振奋国人,震惊世界。
谢晋元受到国民政府通令嘉奖,获授“青天白日勋章”,升任上校团长。部队奉命退入租界后,正待整装再战,被英军解除武装,送往胶州路“孤军营”,受尽凌辱。他满腔悲愤,每日清晨带领孤军唱国歌,举行精神升旗仪式,出操上课,教育部属勿忘爱国军人的人格和国格。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被日伪收买的叛兵刺杀身亡,时年36岁。同年5月8日,国民政府追赠谢晋元为陆军少将。毛泽东高度赞誉“八百壮士”为“民族典型”。上海10万民众前往瞻仰遗容。2014年9月1日,谢晋元等八百壮士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收信人张萍舟,生于1898年,江苏嘉定(现为上海市嘉定区)人,琵琶教育家。他是谢晋元的连襟(张萍舟之妻凌维君系谢晋元妻子凌维诚姐姐)。从落款时间看,该封家书写于1937年10月18日,当时淞沪会战已进行了两个多月。8天后的10月26日,谢晋元奉命率部坚守上海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部队后撤。战斗很快打响,谢晋元写下遗书:“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是中国抗战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时任第八十八师第524团副团长的谢晋元,对日本夷敌虎视,将中华视为其囊中之物的侵略企图十分清楚。其时日军不断向淞沪战场增兵,谢晋元判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告诉张萍舟“释念可也”。也许他也没有想到,就在写完这封信的几天后,国军大场防线失守,大部队面临被合围的危险,他所期望的“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成为了泡影。
不过,在谢晋元的心里,军人为国战死,马革裹尸,无上荣光。他做好了战死的思想准备。即便身居险境,也能泰然处之:“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
当时,最让谢晋元担忧的不是战事,也不是自身安危,而是家中妻儿。早在一年前(1936年春节过后),在上海抗战形势吃紧之时,谢晋元为了安心抗日杀敌,决定让怀有身孕的妻子凌维诚带着三个孩子回到广东蕉岭乡下老家。谢晋元安慰她,战争很快就会结束,“等到胜利的那天,我就来接你们回上海。”没想到这一走,竟是永别。
一个从小在富裕家庭长大的上海姑娘,猛然拖儿带女扎进粤东北的穷乡僻壤去生活,没有忸怩作态,而是毅然脱下旗袍、丝袜、高跟鞋,赤脚下地务农,白天干活,早晚照料公婆儿女,用她那娇嫩的肩膀,艰难地撑起七口之家。一待就是数年之久。谢晋元幼子谢继民曾回忆道:“我无法想象,母亲原是一个衣食无忧、爱好音乐和艺术的女子,日后每天下地播种、挑粪、施肥……前半生和后半生完全不同,但她挺了过来。”
1941年,谢晋元遇害的消息传来,凌维诚如遭五雷轰顶,几近崩溃。但想到家中双老仍在以及嗷嗷待哺的幼儿,她不得不重新振作起来。为了表彰英雄后人,当年秋天,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在重庆召见了凌维诚。国民政府发给凌维诚5万元法币抚恤金。凌维诚勉强用这笔钱,带着一家人支撑到抗战胜利。回沪后,凌维诚毅然担负起亡夫未竟的责任,四处奔走求援,努力安顿生活困难的孤军士兵。在谢晋元将军殉难半个世纪后的1991年1月6日,历尽人生坎坷悲苦的凌维诚,在上海安详逝世,享年84岁。终于与谢晋元将军“团聚”,一起长眠于宋园(宋庆龄陵园)。
“抗战绝非短期可了”“绝对不能来汉”“绝不能轻易离开家中”……声声叮嘱,字字急切。从家书中“绝非”“绝对不能”“绝不能”等关键字眼,可以看出谢晋元对中国抗战已有“打持久战”的形势预判和心理准备,对汉口局势的凶险洞若观火,表达出切盼妻儿趋安避危的殷殷之情。对于连襟一家和岳母经济状况,谢晋元也深为挂念,叮嘱张萍舟“倘有困难,希函知以便设法接济也。”
展信如晤,字少情长。泛黄的纸张,承载着未竟的嘱托、未归的离思,以及穿透硝烟的家国大义。反复阅读这封滚烫的家书,80多年前谢晋元那颗拳拳爱国护家之心跃然纸上。我们仿佛能听见他写这封信时外面此起彼伏的枪响和爆炸声,仿佛能感受到谢晋元写下眼前所见、脑中所想、心里所念时笔下的千钧力道。在那段时间,谢晋元写给张萍舟及妻儿的家书,还有不少。每一封信的字里行间,处处彰显出革命先烈的耿耿气节、绵绵亲情,在映照着不屈精神与报国之心。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读一封封浸染着血与火的家书,仿佛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见证劫难之际无数鲜活个体的人生境遇、使命抉择,让人无不为那些衷肠倾诉而动容,无不被伟大抗战精神所感染。
聆听革命历史回响,倾听抗战先烈心声,更能激发砥砺前行的动能。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未来不可避免还会遇到疾风骤雨,但纵有万难、志不可夺的硬颈精神,众志成城、勇往直前的家国同心,已融入血脉,这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底气和力量源泉。
书信原文
萍舟吾兄:
九日示悉,昨日上函谅达。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希释念可也。
弟十年来饱尝忧患,一般社会人情事(世)故,影响于个人人生观,认识极为清楚。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
维诚在目前环境下,绝对不能来汉。如蕉岭有危险,汉口则不可以言语计矣。抗战绝非短期可了,汉口商业中心,更非可久居之地。倘维诚属个人行动,自较便当,以今日而论,幼民姊弟绝不能片刻无人照料也。望速将弟意转知维诚,不论如何,绝不能轻易离开家中,切盼。
黄渡情形如何,此间何无所知,当加注意。款项只要可以寄去,必尽各种方法,遵命汇去,勿念。
岳母抵汉后,想因店铺放弃,而内心不安。吾兄经济情形若何?倘有困难,希函知以便设法接济也。弟衣物此间购买方便,望勿麻烦可也。
敬祝
冬祺!
岳母大人以次敬叩安好!
中民弟
十月十八日
信由上海探投,勿写八字桥或其他地名,即可交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