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东医院多学科团队在为一名复杂小肠出血患者实施精准手术。(医院供图)
本报讯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以下简称:粤东医院)多学科团队通过创新性技术手段,成功为一名复杂小肠出血患者实施精准手术。
66岁的市民张先生(化名)最近排便时突然出现大量黑色稀水样粪便,且每日排便高达10余次,并伴随头晕、乏力、冷汗淋漓等失血症状。他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虽然经过输血、止血、制酸抑酶等一系列对症治疗,但住院检查显示张先生的血红蛋白还是从正常值降低至贫血水平,提示有活动性的出血,治疗效果不太理想。张先生的家人决定,将其转至粤东医院急诊科就诊。
患者入院后,急诊科立即启动消化道出血绿色通道,迅速开展MDT会诊,可病情远比预想凶险。粤东医院胃肠外科、消化内科的医生们也同家属积极商议治疗方案,最终决定在重症监护室中进行胃肠镜检查,找出消化道出血的元凶,内镜下止住出血。然而,在医生们“胃镜+结肠镜”双检查下,仍未发现明确出血点,而张先生排黑便的情况仍在持续,血红蛋白还在下降。
粤东医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胃肠外科主任魏波得知情况后,与院长助理、消化内科主任杨智炜紧急协调资源,并由胃肠外科吕培标主任召集了消化中心多学科团队(胃肠外科、消化内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连夜讨论商讨治疗方案。
如何在保障患者生命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患者的创伤?为了克服这个难关,众人商讨后决定在手术室及重症监护的准备下,结合内镜和外科各自的优势,展开手术治疗。首先,由胃肠外科医生通过腹腔镜在患者小肠上开了一个1厘米的微创切口,然后将灭菌胃镜插入肠腔向空肠、向回盲部探查,发现肠壁有多发溃疡灶和大量血凝块;冲洗后暴露出一个正在喷血的裸露血管。由于患者出血量过大,血块不断堵塞,内镜下视野模糊止血夹无法放置。内镜团队立即转为腹腔内定位标记,外科手术团队得到定位“坐标”,开始进行外科手术止血治疗。
经过多学科合作的不懈努力,出血的“元凶”被顺利揪出。术后张先生也康复出院,家属心中的那块大石头也安全落地。(江波 尹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