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镇平:风正俗淳由教化 2025年08月07日  

●丁思深

 康熙《镇平县志》卷一《舆地志》在“风俗”一章中,开宗明义指出:

 教化者,风俗所由成也。教化不施而言风俗,可乎?说者谓镇俗喜剽劫、武健、善讼,其天性矣。然昔人云:“家有麦饭,衣有敝絮,驱之亦不为盗。”岂镇民独异乎?盖镇邑山多田少,民无末作之利。农民丰岁谷贱,或免啼饥;少有不登,则尽资蕨根为食。哀此遗黎,室无余粮,而谓其天性喜乱,不亦重诬吾民乎?况其君子尚礼敦诗,敬爱官师;其小人敦朴力田,绝去淫巧。迩来萑符不惊,讼狱衰息,又安见悍俗不化为醇风耶!

 通俗地说,一个人,一群人,一个地方的人,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中生存,需要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这种价值判断和选择形成生存的经验,在时间的浸泡中,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形成风俗。所以古语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说法,这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

 镇平“界赣闽之交,连嶂峒之险”,环境险峻和官府管治不力等原因,石窟河流域长期战乱不断,故被称为“盗贼渊薮”。因而就有人持一种观点:镇平的习俗就是“喜剽劫、武健、善讼”,并且认为他们生下来就是这样的。

 这是一种非常偏颇且极端错误的观点。昔人就曾说过:家里有野菜和饭吃,身上有露出破败棉絮的衣裳穿,驱赶他去偷去抢也不会去。镇平的民众也一样。从现实社会生活来看,县志中就列举了如下三点:

 镇俗谨愿重本薄末,其衣租食税之民,粮差依时输纳,无积逋抛荒之累。子弟习诗书者秀而文,有江浙之风。然亦重自爱惜,不屑外务。妇人女子质而勤,终岁劳苦以自食其力。

 从上面所举三点来看,一是镇平人重农轻商,正常交纳赋税,没有积欠赋税,没有故意不耕种、致使土地荒芜的现象存在。二是子弟都喜欢读诗书,清秀聪明,文质彬彬,有江浙一带的风气;他们都能爱惜自己,不去从事正业以外的事务。三是妇人女子质朴勤劳,一年到头劳累辛苦,依赖自己的劳动用来维持生活。

 总的来说,镇平山多田少,民众没有积贮的粮食和资本。农民丰岁谷贱,也许可以免除因饥饿而号哭;稍微有不丰稔,就只好用蕨根来充饥。可怜这些老百姓,家中没有多少粮食,还说他们天生就喜欢造反作乱,这不是极大地捏造事实冤枉镇平的百姓吗?何况这里的君子尚礼敦诗,敬爱官员师长;一般民众忠厚朴实,勤于农事,完全脱离浮华纤巧。近来,在丛生芦苇的水泽旁,也不用担心有劫贼隐藏在其中,讼案衰而止息,又哪里能见到剽悍的习俗不改变为淳朴宽厚的风尚呢!

 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古代县令为一县的行政首脑,既是政府之代言人,又是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其任务在于催科征赋、判案量刑、管理户籍、土木工程、水利建设等社会管理和具体操作方面。镇平的历任县令,他们把镇平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肩扛一县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发展之带头人的重任,他们个人的思想、人品、才华及业务素养,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历史的发展和风俗形成。倘使有了相应的物质基础,他们又能教而化之,那么社会风气就会向仁趋善,走向风正俗淳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