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礼达
1949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预示着中国历史即将翻开崭新的一页,古老的中华民族将迎来新生。同年2月,广东大埔籍知名作家杜埃在香港人间书屋出版了《在吕宋平原》一书,这是一部反映菲律宾人民抗击外来侵略者的重要作品。著名作家茅盾在序言中写道:“亚洲民族的新历史在创造中,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已经实现。……(杜埃)曾在吕宋平原参加了华侨游击支队,所以这里的九篇作品是他的生活经验的产物,情绪真挚而行文朴质,读者自能体会,不必我再饶舌了。”可见,左翼文学巨匠茅盾对杜埃的这部作品高度肯定和赞赏。事实上,杜埃和茅盾两位革命文学作家有着长达40多年的交往,两人的关系和感情很深。
杜埃,原名曹传美,1914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莒村,青少年时期就接受了进步思想的教育。20世纪30年代,他离开封闭落后的家乡,来到广州,他考上了中山大学,也开始了文学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参与创办了《南方日报》,任副总编辑,后来又任中国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于1993年因胃癌病逝于广州增城朱村。杜埃的作品除了开头提到的《在吕宋平原》外,还有《乡情曲》《丛林曲》《花尾渡》《不朽的城》《风雨太平洋》等。
从1937年初识起,直到1981年茅盾逝世,杜埃和茅盾两位作家有着40多年的情谊。茅盾是左翼文学的巨匠,他创作的一大批作品影响了当时包括杜埃在内的许多进步青年。年轻时候,杜埃就在老家大埔湖寮莒村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如《共产主义A·B·C》《少年漂泊者》等,这些进步书刊对他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广州的杜埃经常参加地下读书会,大家也常把茅盾的经典作品《子夜》作为必读的书来学习。茅盾和鲁迅、郭沫若一样,是杜埃非常崇敬的作家。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了,11月,上海沦陷,茅盾等许多文学艺术家纷纷撤离到香港。在香港做文化联络工作的杜埃第一次见到了他非常崇敬的作家茅盾。茅盾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样子让杜埃印象深刻。另外,他觉得茅盾和鲁迅一样,虽然身在党外,心却时刻和共产党联系在一起。
1938年秋天,日本侵略者对广州等沿海多地进行狂轰滥炸,无数难民流离失所,杜埃陪茅盾从香港九龙到宝安县慰问看望难民,眼前难民的凄凉境况让茅盾潸然泪下。1939年,茅盾离开香港准备前往新疆,他安排杜埃接替《言论》副刊的编辑和上九龙艺校的文学课。这是文学大家对一个文学新人的殷切期望与嘱托。1946年3月,茅盾离开重庆回到香港,杜埃也从海外调回香港工作,时隔七年,两位作家再次见面。两人都非常激动。
新中国成立后,杜埃只要到北京都会去看望茅盾。那时的茅盾公务虽繁忙却依然停不下笔,写出了许多作品,令杜埃非常敬佩。“文革”时期,茅盾遭到监视。有一回,杜埃和夫人林彬悄悄前去探望茅盾。茅盾虽身处逆境却泰然自若、谈笑风生的情绪让杜埃深有感触,认为这就是一个共产主义战士高尚的政治品德。1978年10月,杜埃到北京看望茅盾,向他报告广东准备开创作会议,文艺战线要努力把创作搞上去。82岁的茅盾听闻后非常高兴。
1981年3月,茅盾去世了,“春芽栽育战劳累,涓涓乳滴浇花蕊”,杜埃在那年的清明前后写下悼念文章,深情回忆他与茅盾这位文学巨匠的交往。
(参考资料:《杜埃自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