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媒体见面会在长潭镇白马小广场举行。(图片均由徐志宝 摄)

艺术家进行实地考察。

艺术家拍摄记录健康蕉岭展示。

蕉岭希望通过艺术季走出一条不一样的农文旅融合之路。图为蕉岭县长潭镇白马村米香中心。

在本次媒体见面会现场,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的LOGO和吉祥物惊艳亮相——矗立在稻田间、神态可爱的东方精灵“jolele”。
●本报记者 杨乔颖
特约记者 丘林强 徐志宝
石窟河如一条碧绿丝带,在县域内蜿蜒流淌,两岸青山叠翠,将河道化作天然画廊:长潭水库的湖光山色是这幅画卷的点睛之笔,长潭烟雨的诗意徐徐展开;白马村满地金黄的稻田是浓墨重彩的一笔……7月18日,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媒体见面会在广东蕉岭县长潭镇白马小广场举行,众多艺术家来到蕉岭,他们将以大地为纸,草木为笔,在这个精致小城尽情创作。
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由中共蕉岭县委、蕉岭县人民政府主办,艺琅国际、广东音糖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云锦书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承办,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服务器艺术作为学术支持机构。
艺术振兴乡村
在创作中双向赋能
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作为蕉岭县以“艺术赋能乡村”为抓手落实省委“双试点”使命任务、共绘“蕉岭版丽江”的重要载体,本次媒体见面会主要是向社会各界全面宣告活动启动,系统传递艺术季核心理念、特色亮点及推进计划。
该艺术季的主题是“万物自得——艺术赋能乡村·共绘‘蕉岭版丽江’”,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策展人殷嫣介绍,“万物自得”出自北宋理学家程颢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纵观蕉岭的自然与人文风貌,石窟河以沉默滋养稻茶,百岁长者依四时躬耕,客家山歌应和梯田起伏,古墟商号铭刻晨昏流转。在这里,自然自得,人文自得,天地万物各循其道,生生不息。此次大地艺术季正是要以当代艺术的视角,重新诠释这份亘古不易的天地和谐,用艺术去显露这片土地本有的诗性。”殷嫣说。
殷嫣希望能借助先锋艺术家的多元创作,以“四时为尺、田野为砚”,在蕉岭大地上铺展开一幅诗意画卷,唤醒众生静观生命本然的能力。用艺术真正为乡村发展赋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蕉岭、了解蕉岭、爱上蕉岭,让艺术和创意成为助力蕉岭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发起人之一,原生跨域艺术家郑泽生作为一个从梅州走出去的“游子”,最终在云南丽江的山水中找到了创作的沃土,也深深参与了当地文旅的实践。他表示,蕉岭坐拥世界长寿乡的金字招牌、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深厚的客家文化根基和散落乡间的古村落宝藏,它像一块璞玉,蕴藏着无限可能,却也需要一个契机,而艺术,正是唤醒其光芒的钥匙。于是,“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应运而生。“这不仅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我们响应国家文旅融合大战略,依托消费促进窗口期,为蕉岭量身定制的‘艺术振兴乡村’的系统工程。”
如何用艺术振兴乡村?郑泽生思路清晰:“首先是以艺术为媒,唤醒沉睡的宝藏;其次,打造‘蕉岭版丽江’的可持续IP;最后是艺术赋能,惠及乡民。通过艺术引流,带动民宿、农产品升级、研学旅行等新业态,让艺术转化为村民增收的‘金钥匙’,探索可持续的‘艺术季经济链’”。
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媒体见面会期间,艺术家们在蕉岭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不同村落和风貌的现状特质、游客探索路径的节奏与沉浸感等多个维度,初步拟定了四个展览区域组团:一是石窟河长滩、米香美术馆、乡建馆;二是三圳镇;三是粤闽门户(广福镇);四是高思村:梯田、泉水桥、十二联楼古建筑、600年古树。艺术家将会结合蕉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创作。
“蕉岭作为‘世界长寿乡’,就是免费的天然氧吧!”参展艺术家代表陈文令在发言中分享了他来到蕉岭的感受。“粤闽赣三省交汇处的独特山水,孕育出植物丰茂、空气极佳的生态奇迹,恰是本届大地艺术季主题‘万物自得’的生动写照。大地艺术季应该是‘姓公不姓私’的,以大地为基、天空为盖,打造自由浪漫的公共艺术空间。今天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艺术家与乡村将在创作中双向赋能、融合共生。共同将蕉岭塑造为‘寿乡画廊·生态明珠’,助力蕉岭建设成可居可游、可商可产、可研学的多元福地。”
牵手丽江古城
区域协同发展提效
与高人为伍,与智者同行。蕉岭在农文旅融合的进阶之路上,始终以开放姿态吸纳智慧、链接资源,让山水画卷更添人文厚度与创新张力。此次媒体见面会现场还举办了蕉岭县与丽江市古城区友好合作县签约仪式。
丽江,一座自然与人文、农业与文旅资源多元融合的城市,在全国都具有示范意义。此次蕉岭县与丽江市古城区缔结友好合作县,将对两地农文旅融合及战略升级有推动作用,将加速蕉岭从“试点”向“标杆”跃升,并为丽江开拓华南市场锚点,形成文旅协同新格局。
近年来,蕉岭依托农文旅融合发展省级试点机遇,以多元模式激活文旅资源,全力打造“蕉岭版丽江”,农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位于长潭镇的米香中心以“一粒米的旅程”为主线,是集米酒文化展示、客家山歌体验、田园民宿于一体的综合体。目前其凭借歌酒田园小酒馆的独特格调以及非遗酿酒体验等新业态,成为网红打卡点。
蕉岭还积极搭建平台,让游客深度体验非遗。如在蕉城镇匠人部落,以根雕体验为主的“非遗+旅游”模式吸引众多游客。同时,当地以非遗为主题的研学活动也悄然兴起,学生们可通过非遗研学游线路感受传统文化。
蕉岭还应季举办了“荷影秀色・三圳有约”系列活动,以荷为媒,通过汉服巡游等形式为游客呈现沉浸式文化体验,还设置了特色农产品展销区,以“线上直播+线下展销”形式推介蕉岭四大地标产品,吸引超1000人次参与。
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已有的资源禀赋,取长补短,蕉岭和丽江两地将共享农文旅融合发展经验,丽江可输出成熟的民宿运营、文化活化及文旅产业链管理经验,助力蕉岭依托“非遗+研学”、三及第美食等本土资源,加速“艺术+乡村+旅游”模式落地,打造差异化农文旅业态。其次,两地将共建“蕉岭版丽江”品牌,通过导入丽江的文旅IP塑造思路(如束河古镇开发模式),蕉岭可串联石窟河示范带、米香中心等节点;叠加长寿乡中乡青檀古树园周边和高思古民居传统村落,构建“康养+文旅”新场景,提升“世界长寿乡”的品牌竞争力。此外,两地将共同推动文化旅游交流机制化、常态化,合作推动人才互访、艺术家驻留计划,深化客家山歌、纳西文化等非遗互动,培育沉浸式体验项目,增强游客吸引力。最后,两地将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提效,蕉岭借力丽江的客流引流能力及市场影响力,拓展大湾区客源;丽江则通过蕉岭的“苏区融湾”政策窗口,联动粤闽赣资源,实现双向赋能。
【相关链接】
据悉,“jolele”是由蕉岭县志记载的山野精怪传说孕育而生。设计团队深入山野采风,将客家围屋方正端庄的屋顶轮廓转化为精灵的圆颅,配以锐利的目光,象征对这片土地自然与人文的敏锐洞察;手持毛竹杖,寓意竹报平安、节节高升,也映射客家人尊天惜物的文化基因;脚踩富硒稻田,彰显蕉岭富硒稻米所蕴含的健康与长寿价值。它的形貌契合当代潮玩顶流风格,却又深深根植于千年山野传说,展现出“千年山野灵韵碰撞当代潮玩基因”的创意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