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耳公尾 2025年06月26日  

在客家地区,大多有“拈耳公尾”的习俗。

 客家话里,“耳公”指耳朵,“耳公尾”指耳垂。“拈耳公尾”,就是捏住耳垂反复揉搓。当小孩受到较大的惊吓,比如跌了一跤哭个不停,或是噩梦惊醒,又或被忽然窜出的狗、蛇等动物吓到,被鞭炮声、狗吠声、雷声吓到时,大人就会给小孩拈耳公尾,安抚其情绪。

 大人拈耳公尾时,还会轻轻拍打孩子背部,口中重复安慰的话语,就像唱歌一样。一直拈到耳垂发热发红,唱到孩子停止哭泣方罢。记得年幼时,只要受到惊吓,母亲就会一边揉搓我的耳垂,一边念叨:“耳时,大胆,大胆……”如今我了解到,这个习俗在许多客家地区都有。但拈的时候念的话语略有差异,现整理出部分地区的内容如下:

 梅县:胆大,胆大。阿公太,阿婆太。(公太:曾祖父。婆太:曾祖母。下同。)

 平远:耳公胆大,老欸做婆太。婆太无恁老,我个晚子又过老。(晚子:孩子。下同。)

 兴宁:耳公掂掂,莫吓莫吓。

 丰顺:胆大,胆大,胆大大。

 陆河:记得,记得。

 揭西:记心记得,食得睡得。

 紫金:阿妹,唔好惶。记紧,记紧。(阿妹:孩子。惶:音“狂”,害怕。)

 博罗:耳时,大胆。

 福建武平:耳公,吂吓,晚子胆大。(吂:未曾。)

 广西贺州:记心,胆大。

 通过观察以上内容,可见在客家地区,拈耳公尾时的念词是相似的,都以“耳公”“胆大”“记心”“莫吓”等关键词为主。揉的是“耳公”,大概由于惊吓多来自巨大的声响。口念“莫吓”“唔好惶”,是在建立安全感,告诉孩子不要惧怕。口念“大胆”“胆大”,是在鼓励孩子,让其勇敢面对。口念“记心”“记得”或“记紧”,是在提醒孩子记住教训:记得看路,不要再被绊倒;记得这个声音只是打纸炮,下次再听到就不必怕了。口念“公太”“婆太”,意思是指有公太、婆太看护或保佑,一切都可化险为夷。

 我认为,拈耳公尾其实不全是迷信,它有一定的安抚作用。小孩惊恐时,被大人抱在怀里揉耳拍背,又听着歌谣一样的念词,感受到了安全感,情绪往往会逐渐稳定下来。且在中医理论中,有“肾在志为恐”“肾开窍于耳”的说法。五情之恐,和五官之耳,都归属于五脏之肾,因此惊恐与耳朵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说到壮胆,客家地区还有“喊鹞婆”这一独特的习俗。“鹞婆”指的是鹞鹰,鹞鹰在辽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是勇敢无畏的象征。在满月宴中,长辈会抱着婴儿走到大门外,向着天空呼喊鹞婆。此举意为带孩子初见天地,希望孩子像鹞鹰一样大胆。喊鹞婆的过程,有的地区只大喊“鹞婆,鹞婆”即可,有的地区会念一些俗语。比如在闽西,一般由头戴斗笠的老年女性念:“鹞婆飞得高,大哩读书哥;鹞婆飞得远,大哩做知县;鹞婆飞得前,大哩中状元。”在广西博白、陆川一带,一般由红伞下的老年男性念:“鹞婆飞得高,十子九登科;鹞婆飞得远,大来中状元。”

 小儿未经世事,容易受到惊吓。拈耳公尾和喊鹞婆等习俗,目的都是为了壮胆,这些习俗体现出客家人对孩子的爱护和期望。(李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