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不用走太远,在家也能攒到钱。”群众的美好愿景,如今化作实实在在的幸福。在坭陂镇,“家门口就业”模式正以肉眼可见的成效,诠释着什么叫“真香”——它不仅让当地困难户、留守妇女等群体捧稳了“饭碗”,也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详见2版)。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乡村振兴的根基。过去,乡村留守群体面临着“打工顾不上家,顾家挣不到钱”的困境,而企业也常陷入“招工难、用工贵”的僵局。在此背景下,“家门口就业”模式应运而生。坭陂镇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化身“调研员”,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和农村劳动力特点,又变身“协调员”,积极促成企业将生产线向乡镇延伸,探索出“政府+企业+车间+村民”的帮扶模式。通过“子母车间”协同生产,企业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村民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一举破解了双方难题。
“家门口就业”模式的“真香”,体现在多方面的显著成效。对于村民而言,首批吸纳就业的群体中,困难户和留守妇女占比可观,人均月增收4000元以上,实打实的收入增长让生活有了盼头;对于企业来说,稳定的劳动力供给、降低的运营成本,有效提升了订单交付效率,实现了产能与效益的双提升;而对于乡村发展,人口外流减少,劳动力资源被激活,乡村的人气和活力日益兴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这一模式若想在更大范围发挥效力,关键在于衔接与落实。我们应立足本地实际,精准对接企业资源与劳动力需求,引入适配产业,打造更多就业帮扶车间、工坊。同时,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持续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服务,让“家门口就业”模式从“一时香”变为“持久香”。此外,还可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拓展业务、扩大规模,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形成乡村产业集群,进一步放大就业带动效应。
从阡陌稻田到车间厂房,从外出务工到就近就业,乡村要振兴,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势在必行。这不仅是振兴乡村的关键一招,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我们当以“因地制宜”为笔,以“长效服务”为墨,将这一模式书写在更多土地上。如此,方能让留守群体不再为生计奔波,让企业用工不再成为难题,让乡村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热土。当“家门口就业”的“真香”飘遍齐昌大地,乡村振兴的壮美蓝图必将化作触手可及的现实图景。(荣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