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 2025年06月09日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大农村医疗资源匮乏,医生短缺。在党的“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下,神州大地上“赤脚医生”应运而生。

 赤脚医生人员的编排上,一个大队(村)按人口的多少和地理环境来决定,一般是1人,边远山区的另当别论。据《平远县志》(1993年出版)记载:其时,平远县有赤脚医生445人,其中女赤脚医生97人。我的家乡平远县石正公社(镇)上新大队(村)的赤脚医生是陈海繁(男)。1974年8月至1975年8月我下乡的仁居公社(镇)城南大队(今飞龙村)的赤脚医生是严东英(男)。当年笔者耳闻目睹了他们背上药箱带着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穿村过寨,活跃在千家万户的工作情景。

 在业务培训上,能选为赤脚医生的一般都是本村的知识青年,他们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短期培训可上岗。短板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医学教育。

 赤脚医生没有国家编制,属于大队卫生室、公社卫生院、县人民医院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的组成人员。他们在基层享有较高的社会声望。

 实际工作中,春耕秋收时赤脚医生亦需参与农业耕作,农闲或夜晚开展诊治,顶风冒雨爬山涉水前去为病人看病。除诊疗治病外,还需承担本地儿童打预防针以及防疫、爱国卫生运动(例如除“四害”)等公共卫生职责。

 药物配备上,药箱中仅配备有红药水、碘酒、头痛粉、土霉素、阿司匹林、止泻药等廉价药物;卫生室里的中药柜里,基本上是土方、土药,自种、自采、自制(即“两土三自”)的中草药,例如:在山野间采摘的金银花、虱麻头、红背草、茯苓、桑叶、夏菊等中草药。

 劳动报酬上是工分加补贴,没有固定工资。由生产大队分派到各生产队记工分算劳动日值、或各生产队交款给大队,劳动收入与普通社员相当。赤脚医生的待遇体现了当时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本低、覆盖广、人们受益多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火红年代中的赤脚医生与自筹部分经费半工半教的农业中学教师、记工分加补助的亦工亦农工人、记工分加补助的民办教师是一样的。

 赤脚医生,为当时广大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作出过大贡献,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

 (陈胜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