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涛(梅县区华侨中学高二)
暮色四合时,梅江的水纹将归读长廊的灯火揉碎成金箔,泠泠水声中,我总想起客家族谱上那句“以仁为宅,以义为路”。
在我的家乡梅州,客家人常说“和气生财”,这四个字不仅刻在老街的砖墙上,更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里。记得去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我和家人在归读公园散步,目睹的一幕让我对“友善”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那天寒风刺骨,一位卖糖画的老人不小心碰倒了路边的自行车,链条卡住了他的推车。正当他手足无措时,几位阿婆立刻围上去:穿花布衫的奶奶蹲下身修理链条,戴毛线帽的奶奶扶起车子,还有的掏出保温杯给老人倒热茶。她们鬓角银丝在暮色中流转微光,令我想起围龙屋瓦当上经年的苔痕,静默中自含滋养万物的慈悲。
东山书院檐角的铜铃在雨中吟哦,恰似阿婆纺车的咿呀声。
“燕子识得春风面,总向雕梁画栋飞”,她轻抚祠堂门环教我辨认梁间燕巢。
去年暑假台风过境后,我和邻居们自发清理倒伏的榕树枝。七十多岁的陈伯踩着梯子修剪断枝时,楼下米粉店的小哥一直用双手扶着梯脚,汗珠顺着他的脖颈流成小溪。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朱子家训》中“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的教诲,原来就藏在街坊递来的一碗擂茶,一声“食朝唉末”(吃早饭了吗)的问候里。
梅江桥头的木棉总在惊蛰时节绽成赤霞,簌簌落红常与学子们的青衿相映。上周同桌小锋忘记带历史试卷,我把自己的推过去,他塞给我一颗小糖——客家人表达感谢从不需华丽辞藻。放学路上,我们看见志愿者在帮游客指路,胸前的“文明梅州”徽章在夕阳下闪着动人的微光。这不禁让我想起叶剑英元帅纪念馆里陈列的家书,字里行间都是“立身以仁”的训诫。原来从革命先辈到普通市民,友善始终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坐标。而今立在人境庐的月洞门前,檐角风铎叮咚,恍惚与百年前黄公遵宪的吟哦相和。公交车上的让座铃清脆如风铃,校园里的“漂流雨伞”架挂满彩虹,就连东山书院的古墙根下,也总放着给流浪猫的清水碗。这些细小的光汇聚成星河,让世界看见中国客家文化里最温暖的底色一一那便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友善永远是我们递给世界的名片。
(指导老师:林宇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