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护健康,迎接充满希望的春天。(山峰 摄)
春季,万物复苏,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然而,对于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及其家属来说,春天也是需要格外警惕的时期。民间有“菜花黄,痴子狂”的说法,这并非空穴来风。春季是精神心理疾病高发和复发的高峰期。
春节刚过,一名21岁的男性患者就到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就诊。1年前,他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经过治疗,自觉病情康复,年前1个月起,他擅自停药。然而,停药不久,他的病情就慢慢复发了,不得不再次住院。每年3月至5月,有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倘若擅自停药,很可能引发病情复发。
●为何精神疾病春季易发作和复发
一是气候变化的影响。从寒冬进入暖和的春季,人体代谢进入旺盛期,生理机能也随之发生变化。春季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变化频繁,这些变化容易引起人脑分泌的激素紊乱。例如,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平衡可能被打破,从而诱发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等多种精神心理疾病。如果患者自身适应能力较差,体内外环境失去平衡,心理机能混乱,精神行为就会发生异常改变,由此促进精神疾病的发病或复发。
二是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这种压力使得精神、心理卫生问题日益突出。春季,人们开始新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对更好生活的追求更加强烈,但同时也会面临更多的挫折和失落情绪。这些心理压力容易引发焦虑症、抑郁症等各种神经疾病问题。此外,春节期间群体互动和生产活动增多,也会导致精神心理疾病的相对高发。
●如何做好预防精神心理疾病复发工作
关注高危人群,及时就医。对于一些性格孤僻、话少、冷淡、胆小、有猜疑心理、不合群的人,一旦出现异常行为,如情绪波动、行为怪异等,应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如果被诊断为精神疾病,一定要及时治疗,避免病情恶化。早期干预是预防精神疾病复发的关键,通过及时地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坚持药物治疗,遵医嘱用药。对于经过治疗后仍遗留一些症状的精神疾病患者,或是正在维持治疗的患者,遵医嘱用药是预防复发的重要措施。家属要监督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切勿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春季是病情容易波动的时期,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诊,向医生反馈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文体活动,如散步、听音乐、绘画等,以缓解心理压力,改善情绪。
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干预。对于已经治愈的精神疾病患者,家属要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注意观察有无复发的苗头。一旦出现原有的症状,如幻觉妄想、兴奋、抑郁、不愿服药等,应及时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早期干预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还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加强心理调适,缓解压力。春季是人们开始新生活、新工作的时期,心理压力相对较大。患者和家属要学会心理调适,缓解压力。患者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方式来缓解紧张情绪,保持心态平和。家属则要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避免过度干涉或指责,为患者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同时,患者也可以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但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春季是养生的好时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精神心理疾病复发也非常重要。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保证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同时,要合理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避免过度摄入刺激性食物。此外,适当的户外活动,如晨练、散步等,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春季的日照变化,调节生物钟,促进神经递质的平衡。
春季虽是精神心理疾病高发和复发的季节,但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患者和家属可以有效降低复发风险。希望市民朋友重视春季精神心理疾病的预防,关注自身和家人的心理健康。守护精神健康,迎接充满希望的春天。
(谢友许 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