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裕堂罗家人前往奉礼堂吴家抢花灯。(罗盛裕\摄)

吴家人欢迎罗家人。(吴驱赞/摄)

罗家人欢迎吴家人。(吴驱赞/摄)

“阿娘”出巡 (黎金本/摄)
导 读
客家人的年俗,年三十敬祖宗,年初二走亲戚;而元宵节,则以赏灯为主。我市各县(市、区)的灯会,以兴宁、大埔最为隆重。
我市著名教育家孙波庵曾撰有《年俗竹枝词》六首,对梅州客家人年俗的过程逐次描绘,有声有色,如在眼前。
旧年过了又新年,爆竹金花费几千;一对灯笼悬姓氏,家家都贴大门联。……
光阴忽忽近元宵;灯会频开烟火烧,第一恼人攀桂里,玉壶春满贮阿娇。
大埔县旧属潮州。潮人年俗,更为重视元宵灯会。每年的正月十三,在大埔湖寮古城的吴家和罗家,有一场有趣的“抢花灯”民俗活动。
湖寮抢花灯 攘财又攘丁
●吴彬 李国泰 吴驱赞
“抢花灯”民俗的历史由来
湖寮古城设立于东晋义熙九年(413)。城中吴、罗、蓝为大姓。吴姓在明朝曾有嘉靖四十四年的进士吴与言,他在任兵部职方司员外郎时,主持与蒙古边境贸易谈判,成为开通中蒙通商贸易的第一人。民国年间的1946年,抗战胜利后,时任湖南省主席的吴奇伟将军(1891-1953),在农历正月十三元宵节这天衣锦荣归,以吴氏宗亲为主的全城百姓,这天晚上以庆祝抗战胜利的盛大巡游仪式,欢迎抗日名将吴奇伟将军荣旋!
回到家乡的吴奇伟将军为回报乡梓,捐资重修了祖祠“奉礼堂”,到湖寮“虎山公学”和“承祜学堂”作巡回演说。这一年开始,湖寮古城的吴氏族人在全城举行元宵巡游的迎灯民俗活动。
湖寮罗氏也是大姓旺族,抗日名将、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抗日战争时期第一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将军(1896—1961)即是罗家英杰。
吴、罗两家为世交,历来是通家之好。吴家举行元宵迎灯时,亦邀罗家参与,共同庆祝。每年元宵游行归来,吴家在祖堂置茶酒款待罗家。罗家人提着花灯来到吴家祖堂,口中连连客气地说,要借吴家之光,抢一些吴家的财和丁回罗家。久而久之,外人却传说罗家人元宵之夜上吴家“抢花灯”。这一年元宵,罗家人听到外人传言,不大好意思到吴家“借光”了。吴家老人与罗家商议,罗家也是贵族大户,我吴家也要借罗家的光,一同“攘丁攘财”,互相借运,共同兴旺!故此有了到双方祖堂“抢花灯”的民俗。
“抢花灯”与“攘丁”
每年正月十三,当夜幕降临,古城南门罗氏“垂裕堂”率先点亮了元宵的灯笼烛火;俄而夜空中璀璨的烟花直冲云霄,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光芒,瞬间将夜空装点得如梦如幻。锣鼓声震耳欲聋,鞭炮声此起彼伏,人们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春节的热度尚未散去,此刻的热闹再次被点燃,整个古城都弥漫着喜庆的气息。华灯初上,罗氏“垂裕堂”与相邻的吴氏“奉礼堂”,两姓青年男女人人提着花灯或灯笼往对方的祖堂串门,他们来到对方祖堂的灯笼和烛火下,被光照亮,也就是让别人家的灯光照耀自己,沾沾对方的福气。
吴、罗两家留在祖堂的老年人在门口迎接前来“攘丁”的对方青年,端茶斟酒,青年们按民俗向对方的祖宗牌位磕头致敬,然后提着花灯和灯笼在堂上打转。口中大声喊道:“亻厓来抢灯了!”
老人听到喊声,假作上前抢夺对方的花灯和灯笼,意为不让我家的好运被人“抢”走了。青年们护着自己的花灯,不让老人抢去。你抢我护,追逐争持,老人们还假作拳术比划着推挡青年人,年轻人也以武术比划着化解老人的拳脚。一时间,祖堂上犹如演武场,追花灯抢花灯,熙熙攘攘,笑声连连!
追逐抢夺了一阵,老人们累了,他们端起茶、酒,沾在手指上,弹洒向青年们的身上,大声喊道:“攘丁攘财,攘丁攘财!”对方青年听到老人的祝福后,停止打闹,提着花灯和灯笼也大声呼应:“攘丁攘财!”边喊边走出大门。两姓青年在路上相遇,也一同大声祝福:“攘丁攘财,攘丁攘财!”有些好友就互相邀约酒局。回到各自姓氏的祖堂,将他们的花灯和灯笼挂在祖堂上,等待在正月十五“迎灯”时提灯巡游。
这种习俗谓曰“抢花灯”,其实“抢”字并非“抢夺”的意思,而是沾光沾福沾兆头!“抢花灯”就是“抢好运”“沾喜气”的意思。客家方言中,“灯”与“丁”同音,客家人最好的祝福是“攘丁攘财”。上元之夜,我来抢你的花灯(丁),同时也在你家祖堂为你家“攘丁”。这是一种充满温情的助兴,为客家人的元宵迎灯活动增添更多的欢乐、热闹与好兆头!
大埔湖寮古城元宵节“抢花灯”,不仅是一场简单的庆祝活动,更是客家历史文化的活态传承。
桃源迎阿娘 祈福表心愿
●黎金本
为弘扬客家文化,展示客家风情,2月15日,我市梅县区、梅江区和大埔县摄影家协会在大埔县桃源镇联合举办了一次“迎阿娘”民俗摄影创作交流活动,笔者有幸参与了这次的外出采风,用心灵去感受了客家文化的深邃魅力,用镜头去凝固了许多精彩的美好瞬间。
千年漂泊形成的客家民俗,最显著的特点是始终持守着浓厚的“神灵崇拜或祖灵崇拜”观念。大埔县桃源镇年年举办、代代传承的正月十八“迎阿娘”活动,将敬奉神灵与祈福新年紧密结合,整个过程隆重热闹、亮点纷呈、高潮迭起。
桃源镇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自产的工艺瓷和日用瓷等陶瓷产品远销国内外。“迎阿娘”的由来,与瓷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地曾有这样一个美好的传说。相传400多年前,村民依托本地丰富的瓷土资源烧制陶瓷,但人算不如天算,经常在点火烧窑时突遇狂风暴雨,造成烧制的瓷器质差量少,村民们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有一日,南海观音“慈悲娘娘”巡游各地,来到此处时,只见村庄秀美,民风淳朴,而村民却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觉得奇怪,后经深入了解,方知缘由,于是慈心大发,托梦叮嘱村民,每逢烧窑时只要恭请她前去巡视,便可得到庇护,逢凶化吉,消灾解难。村民依计行事,果然应验,从此人心安定,百业兴旺。后人感其恩典,特在水口处建庙宇南安寺进行供奉,并形成戒荤食斋,正月十八恭请“慈悲娘娘”出巡各村这一“迎阿娘”的民间习俗。
桃源镇“迎阿娘”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全镇食斋两日,农历正月十七日起所有餐饮店歇业,农贸市场空空如也,鸡鸭猪等一切肉类食品不见踪影,村民不得杀生,人人戒荤,家家食素,以洁净的身心表示对神灵的恭敬和对祭祀的尊重。
“迎阿娘”的重头戏是游行和祭祀。在激越震撼的鼓乐声中,迎灯队伍以两位长者为前导,按金鼓、庭牌、彩标、锣鼓、香炉轿、神主轿的排列,幡旗、龙灯、金狮等方阵紧紧相随,连接着各村的彩旗队、锣鼓队等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里,所到之处爆竹声声,鼓乐喧天,彩旗飘扬,人潮涌动。欢快的鼓乐声、震耳的鞭炮声和着人们的欢笑声,组成了一曲高昂激越的客家山村交响乐。小小山村犹如被春水激活的溪流,澎湃而灵动,村村寨寨沉浸在万众欢腾、激情四溢的欢乐海洋中。在各迎接点,长长的方桌上,摆放着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的米面糕点和水果等供品,众人在“阿娘”神像前敬茶献酒,焚香点烛,叩首跪拜行大礼。在表达虔诚之心的同时,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瓷业兴旺、国泰民安。祭祀完毕后,鞭炮齐鸣,烟花竞放,霎时只见现场火花四溅,硝烟弥漫,鞭炮的炸裂声,烟花的呼啸声震耳欲聋,把祈福活动推向高潮。
桃源镇的“迎阿娘”活动从正月十八当天下夜三时开始,先是时间不短的燃放烟花爆竹,当地称之为“叫早”,然后列队出发前往南安寺,经一番仪式后,请出“慈悲娘娘”出宫巡游。临行前,所有参与人员派发红包,俗称“满堂红”。五时过后,迎着晨曦,踩着朝露,往东坑方向出灯启程,从而正式拉开巡游各村的序幕。为方便群众参与祭祀,全镇分片区设立三十多个迎接点,每个迎接点停留二十分钟左右,最后一个迎接点祭祀完毕后,将“慈悲娘娘”神位送回南安寺安座。至此,整个过程才算完结。
“迎阿娘”祈福活动既增添了山村人家欢度新春的喜庆气氛,又进一步加强了村民间友好往来,加深了人与人的情感沟通。新春“迎阿娘”,祈福表心愿,山村群众心中的美好祝愿通过丰富多彩、欢腾火爆的形式尽情地展现出来,实属难得一见的民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