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畹香捐建的进光小学(何香凝题校名)
●何小荣
1902年初夏,萧畹香出生于梅州大埔大帽山下的进灌村,满月后,父亲萧石城请了算卦先生给其取名,在屈原的《离骚》中找到一句“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将寓意“三十亩田”的“畹”加上辈分合在一起取名为“畹香”,又因大帽山遍地兰花,别名“兰轩”。这不仅寄托了父辈盼有田耕有饭吃的理想,也蕴含了父母对儿孙能够出人头地的期盼。
萧畹香只在本村私塾念了两年半,就因家贫而辍学回家务农,13岁开始耕田种地和上山砍柴烧炭卖,有时还跟人做泥水木匠工,给陶瓷厂挖瓷泥,在艰辛的生活中磨炼出坚强的意志。萧畹香18岁赴南洋谋生,白手起家,在马来亚新山创建和昌公司,后兼营建筑业和种植业。
在侨居国发展华文教育
萧畹香身居异国,时刻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时刻不忘在居住国为中华民族增光添彩。他在新山生活多年,深刻地体会到,不学习华语,哪能培养更多人才?哪能使华人子孙后代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哪能保护华人的地位和权益?他无限热爱中华文化,尽力为当地发展华文教育贡献一切。
新山当地只有一间于1913年元月创办的宽柔小学。1945年,日军投降后,经萧畹香等侨领倡议,扩建了校舍,于1951年开办了初中班。1956年以前,萧畹香一直担任学校董事,在他建议下,1957年起增设了高中班,后于1958年中小学分治,新山华文教育因此得到了发展。
萧畹香为了保存华文教育,不顾政治上的风险和经济上的困难,毅然负起重担,就任宽柔中学董事长。他与当局争公理,拒改制,坚持把宽柔中学办成以华文教学为主的独立中学。1986年,萧畹香与华人乡贤向大马政府申请在新山创办“南方学院”,并率先捐献15英亩土地,后又再低价把9英亩土地让出,用于南方学院建筑校舍。南方学院于1996年10月正式招生开课。人们为了纪念萧畹香的兴学情,把南方学院校园称为“畹香园”。
资助家乡教育
萧畹香一生念念不忘哺育他成长的故土,不忘他的“胞衣迹”(出生地)。
地处崇山峻岭之中的进灌村是一个只有20多户100多人的小自然村,却拥有两间小学、一间初级中学和一间高级中学,这四间学校的校名分别由中山大学第一任校长邹鲁以及何香凝、秦咢生等名人题写,都由客家华侨萧畹香捐建。身居异城,心系故土的萧畹香见状,深感通过提高村民文化素质进而提高家乡经济文化科学水平的重要性,遂决定倾其所有支持家乡兴学。萧畹香两次奔赴福建厦门集美学村深入考察,效仿陈嘉庚先生,投入巨资和大量精力在家乡兴办进光学村。他认为只有教育发达、人才辈出,才能发明和创造各种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科技赶超世界发达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萧畹香在新山写第一封信回家乡就提出愿独资捐建学校。他于1945年冬回到家乡,途经高陂,听说高陂初级中学要创办高中,当即赞助国币两万元。他还独资捐建了一间小学,于1946年在进灌连屋坪动工兴建,次年就绪,请了邹鲁题写“培新公学”校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萧畹香成为大埔县华侨捐资兴学的带头人。他在1957年捐资新建进光小学,在1983年捐资新建进光初级中学,又在1987年捐资新建一座规模宏伟的进光完全中学。他苦心经营半个多世纪,把家乡的穷山沟办成进光学村,把帽山下的四处群山办成茶果园,还独资兴建了大埔县第一条侨资投建的进光公路,为进光学村架设输电线、电话。他还为嘉应大学及大埔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交通等捐献巨款,并与子孙商定,每年从和昌机构的财产中划出400万元人民币兴办家乡教育公益事业。
萧畹香的兴学情,情真意切,他兴办每件公益事业都事必躬亲。
进光中学以德育为特色,为让师生了解传统二十四节气,萧畹香出资邀请该校教师前往新加坡学习由广东狮鼓与舞蹈相结合的“廿四节令鼓”表演,了解中国传统节气知识。为提高教学质量,萧畹香每年都会回进光村查看教学进度和质量,并为学校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为培养更多技术人才,萧畹香每年资助优秀毕业生到马来西亚南方学院就读,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大埔县人民政府为表彰萧畹香,将其祖屋西华楼前的一块巨石列为保护石并嵌刻上碑志:“壮哉!湖光康衢,登五虎,越葵坑,峰回水转,绕巍巍文丰宝塔,直插帽山之阴,经皇皇进光黉舍,迎古朴之西华楼,达三岗,延寰四十八里,邑人交口。”
(作者为嘉应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