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课文,选准练点
在课文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同时,选择适合读写的练习点来进行随文练写。这个练习点包括语段仿写、篇章借鉴、情感移植、思想提炼。
例如,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围绕“与动物为友”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通过相同主题的课文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同样是写动物,但是如果通过不同的观察角度和心理体验,运用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也会不同。接下来我以《母鸡》这一课的教学来举例分析:
学生在学完精读课文《猫》后,对老舍先生的写作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学前,我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本课阅读目的。引导学生将本文与课文《猫》对比阅读后进行讨论:《母鸡》与《猫》是同一作者所写,内容都是写小动物,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有所得。
在教学《母鸡》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默读感悟文本内容,并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使学生通过体会作者对母鸡的前后态度的不同,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位勇敢无私的鸡母亲,进而引导他们对母鸡产生敬爱之情。
有了感悟文本作为基础,学生不难对比出《猫》和 《母鸡》在写法上的异同。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结合两篇文章,体会作者老舍在表现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点。作者在叙述动物特点时,《猫》一文中先总写猫的古怪性格,再通过分写大猫和小猫的具体表现。而写母鸡时,作者则先抒发自己对母鸡的“厌恶”态度,再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令人生厌的行为。而在情感表达上,《猫》一文字里行间都尽显猫的可爱,在作者口中,无论是“古怪”的大猫,还是淘气好玩的小猫,都流露出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在《母鸡》一文中,作者则经历了对母鸡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情感变化。 在这里,我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引发他们思考: 两篇文章都是老舍先生所写,虽然在表达对动物情感的写法上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将动物拟人化,并通过具体事例来突出动物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
回顾方法,开展练笔
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了《母鸡》这篇课文,学到了哪些描写动物、表达感情的写作方法?学生在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思绪一下子被打开,纷纷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这时,我便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总结写作方法: 在优秀的作品中,作者的感情,更多的是渗透于字里行间,不着痕迹地表现出来。母鸡是一种并不能像人一样说话的动物,但作者却把它写得好像有了“人性”;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仿佛不是一只母鸡而是一位伟大无私的母亲。这样,母鸡就人格化了,作者的感情,也就在母鸡的人格化中显露了出来。如写它有了一群小鸡雏后,时刻“警戒”着,随时“预备作战”;发现好吃的准是“先让它的儿女吃”;它日夜操劳,白天教本领,夜晚不睡,保护鸡雏……这哪里只是在写母鸡,这分明像是在写“人”啊!这样,作者的感情,不就“露”出来了吗?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试着以《母鸡》为例,学习作者运用具体事例、抓住动物特点的方式来表达感情,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写一段50至150字的段落练笔,时间为 6 分钟。
写完后,首先让学生修改习作,查找是否存在错字、错误的标点符号,判断语句是否通顺。其次,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他人练笔中的亮点,并学会取长补短。最后,学习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发言,全班评价, 同时出示评价清单: 内容是否写出所写动物的特点、运用了具体事例,语言是否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