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物理作业的“量”与“质”
我在讲解完“力”这节新内容后,会布置一些课堂作业,作业内容可以是关于“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等这些基础性的知识,在课堂中当堂提问练习,当堂验收,当堂解决,既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又巩固了知识,也减轻了课后重复机械抄写、背诵概念的作业负担。课后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要求写出一两个事例,要具体说明观察到的事例是否存在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力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平衡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作业内容分层。教师可以把作业分为A、B、C三个等级。“A类”是必做题,所有学生都必须做;“B类”是提高题,班上选取15%左右的学生做即可;“C类”是选做题,让学有余力、感兴趣的学生探讨。例如:在“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这节课中,“A类”必做题: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既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又强化学生的记忆;“B类”选做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钢铁做的船为什么不沉,船从海里行驶到河里会发生什么变化等等);“C类”探索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利用身边容易获取的物体做一个简单的潜水艇模型。
作业时间分层。不同的作业内容需要的时间不同。课堂作业课内完成,课后基础性的“A类”必做题和提高性的“B类”选做题要求第二天交,而挑战性的“C类”探索题可以设定一个星期或一个月交,具体时间视作业难易程度而定。
作业评价分层。不同的作业需要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不能千篇一律。可以从完成作业的态度、作业内容的难易程度、作业质量方面进行分层。
平衡物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初中物理知识涉及声、光、电、力、热五大领域的基础性知识,实际的生活现象往往涉及多个领域的物理知识,所以教师在设计物理作业时,要有系统性、关联性。物理作业设计要融入自然、生活、科技等相关元素,注重学科间的渗透,让学生在作业中既扩大了信息的领域又加强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真正实现物理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可以设计“天问一号”的着陆火星、“神舟十三号”顺利升空和返航等相关的综合能力题,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综合能力题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对实际生活现象的分析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