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粤东丰顺县埔寨镇,民间对龙的信仰崇拜尤甚,他们把居住的赤岭山脊称为龙身岽,把寨东边山岩叫飞龙岩,岩下潺潺流水喻为龙泉,留下了祥龙布雨的美好传说。
舞火龙是埔寨村民元宵节民俗文化活动的传统节目,历史悠久,别具一格,在国内外颇有名气。据《丰顺县志》记载:“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埔寨张姓都要集资烧火龙隆重欢庆佳节。早在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埔寨就有烧火龙的习俗。”至今有280多年的历史。埔寨舞火龙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被广东省授予“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埔寨舞火龙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古朴的风格、剽悍的形象,经媒体不断推介走出埔寨,红遍国内外,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重大庆典活动,被CCTV等电视台实况转播,《人民画报》等报刊专题报道。
火龙制作工艺独特,先用竹篾扎成龙躯,再用铁丝一节一节扎实,连成多达15节30多米长,会张嘴、喷火、吐珠、躬身、摆尾的火龙雏形,糊裱上宣纸,精心描绘龙鳞、龙角、龙鳍、龙须、龙爪图案,一条色彩斑斓的火龙栩栩如生、威猛大气。接着在龙眼里装配电子灯珠,龙躯装配各式各样的成品烟花、火箭,使火龙融形、声、光、色为一体,制成后的火龙气势雄伟,色彩斑斓。除了制作火龙外,还制作有禹门、火树、鳌、鲤、虾、蟹等各种造型的烟花。走进制作场地,让人目不暇接。
舞火龙有着庄重的仪式感,元宵节太阳西下时,几个赤膊汉子打着小鼓,穿街过巷告知村民:舞火龙啰!火龙出场称“金龙出洞”,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执毛锥为火龙点睛,火龙在绣球逗引下,在锣鼓声和观众喝彩声中,依次巡游广场三周,当游行至东方时叩三拜,遥拜东海龙王。
舞火龙风格古朴,形象剽悍。元宵夜,50多个汉子个个精神抖擞,统一穿着运动短裤,赤膊上阵,威武健壮。他们从制作场地擎起火龙,此时锣鼓喧天,火铳三响,爆竹齐鸣,火把队、喜炮队前面开路,鼓乐队引“金龙出洞”。随即一条巨龙腾飞而起,沿着村道奔跑,沿途村民目睹为快,跟随在擎龙汉子后面,排成一条长长的人流,涌向火龙广场。
首先表演的是“烧禹门”,观礼台上的领导和嘉宾点燃“火老鼠”,“嗖”的一声直射“禹门”,俗称“老鼠游梁”;接着“鲤鱼跃龙门”形态逼真,绚丽多彩;另一只“火老鼠”又窜入“烟架”首层,自下而上点燃“蜈蚣喷火”“菊花盛开”等形态各异、造型独特的烟花,烟火连着祥云,似一幅五彩缤纷的巨大天幕,整个广场上空恰似“火树银花不夜天”。
此时,广场上铳炮声声催阵,锣鼓“咚咚”促人。手擎火龙的赤膊汉子不断舞动着,在万人期待目光中开始点火,顷刻间,龙头口吐金珠,龙身龙尾万箭齐发,火花四射,流星满天,龙威大发,翻腾起伏,场面震撼紧扣观众心弦。在硝烟弥漫的火龙广场,几十个赤膊汉子舞动火龙,激情四射,活力张扬,在两旁“火缆”保驾下,踏着节拍绕广场奔跑,后面跟着一群少年凑热闹狂奔。这时,铳炮声、礼炮声和观众的喝彩声此起彼伏,舞火龙达到高潮,呈现出一片龙腾盛世的景象。
火花四溅的场面,观众都担心赤膊汉子被火花灼伤起泡,难道他们有防护绝招?哦,原来这与当地民俗有关。当地村民读“泡”与“票”同音,“泡”多即是“钞票”多,他们巴不得身上多一些“泡”。据说,擎龙头的汉子在新年会行好运,事业兴旺发达,难怪财丁兴旺的家庭会争着出钱,多出钱,取得擎龙头资格。
受两百多年积淀的火龙文化潜移默化,当地村民形成了团结、勤奋、向善的民风,培养了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家和万事兴的淳朴情感。
舞动的火龙惊艳观众,火爆的场面让人难忘。埔寨舞火龙能几百年来一直火爆,源自村民内心的热爱,源自村民对传统的传承和守护。龙腾迎盛世,龙年舞火龙,舞动着新年美好的生活。(徐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