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秀珍
丰顺是客家与潮汕文化交融的地域,是以半山客为主的多族群区域,确切说是以“半山客”为主的文化,同时兼有“半山鹤”“纯客”和畲族文化。 这一区域主要集中在丰顺的中南部,以县城汤坑镇为核心,周边是汤西镇、八乡镇、埔寨镇、北斗镇、原东联镇等地的半山客,还有半山鹤的汤南镇(留隍镇被东联隔断),汤坑镇在此域居中,所以笔者简称为“汤坑地面”。这部分占了丰顺总人口的2/3强。所以,丰顺文化总的特点是以半山客(区别于纯客)为主、半山鹤(区别于纯潮州)为辅。由于半山客与半山鹤主体居住连接成片为“汤坑地面”,所以客潮文化水乳交融,特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体表现在语言、民性、习俗、建筑、饮食等若干方面。
客潮相融的语言。丰顺人往往使用双语,既讲客家话又讲潮汕(鹤佬\福佬\河洛)话,这在汤坑、汤南、留隍和黄金等镇特别明显。汤坑镇、黄金镇以讲客家话为主,但多数居民还会讲潮州话;汤南镇、留隍镇的居民属于“半山鹤”,以讲潮州话为主,多数居民还会讲客家话。汤坑地面是半山客的聚居地,以汤坑为中点,上有北斗、东联,下有汤西、埔寨,讲的是半山客话。丰顺半山客是讲“客家话”与“鹤佬话”兼容的汉民族方言一支族群,半山客大部分人能听懂潮汕鹤佬话,部分会讲“咸水鹤佬”,在集市、市场做买卖双方各说各的都能理解。“半山鹤”与半山客毗邻居住,区别于正宗潮汕人,他们讲潮州话,但比正宗的潮州话要硬;同时又讲半山客的客家话,但很生硬并带鹤佬口音。半山客话比较接近普通话,大部分汉字读音与客家话相近,只是音调有差别;潮汕话与普通话则差别很大,因为潮汕族群是闽南分支,他们的语言成分有较多越族的基因。
客潮融洽的族群关系。丰顺半山客人与纯客(深客)、潮汕(鹤佬)人都能和谐相处,与外族人也很随和。20世纪50年代前,城乡随处可见外族人。如天主堂、上帝堂的传教士,华侨从国外娶回来的老婆,或抱养回来的小孩,外族老婆生的后代等等。20世纪30-40年代潮汕遭灾或在沦陷区被日寇蹂躏,很多灾民北逃到江西等地,路过丰顺,滞留一些灾民被丰顺人同化了。由于来时年龄小,只知道自己是福佬人,不知道自己的姓名。现健在的八九十岁福佬老妇人,随自己的男人,称某某伯婆、某某叔婆、某某嫂;死后生辰八字都无法在报丧的“报帖”上写明,也无法向她的外家报丧。20世纪40年代灾荒,丰顺人也有一部分人逃荒到江西会昌县,多落脚在筠门岭,土改时大部分都回来了。丰顺县留隍人是“潮州人客家祖”。说自己是潮州人,是因为他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是潮州话;客家祖则是说他们的祖上是客家人。又,汤南镇罗氏家族,根据族谱记载,罗氏的祖先是从福建石壁迁莆田移居潮州,再辗转迁移最后定居汤南的。汤南人使用的是潮州话,也有“我是潮州人”的自我认同。但,他们的族中的老大,则知道他们也是客家祖、潮州孙,他们的潮州话也比较生硬,这也就是半山鹤的原因。半山客与半山鹤相处也很融洽。
客潮性格差异。客家人敦礼,讲究礼节礼数、比较内敛不张扬、恪守中庸不偏激;因为客家人来自中原,受正统儒家文化影响至深,所以讲究礼节成为日常。如坐酒桌的规矩,其礼数绝对讲究,否则会遭到众人哂笑。潮汕人则具有开放、冒险、蛮做(甚至不跟你讲理)、拼搏、铤而走险的海洋性格。因其所居平原靠海所致,导致蛮干、冒险。如潮商是靠长途贩运起家,其海贩的特征使其在世界商业史上享有声誉。有“客家人开埠、潮州人占埠、广府人守埠”之说,这间接说明客家人的开拓进取,潮州人的冒险蛮作,广府人的精打细算。 半山客人具备客家人的主要性格,同时也受到潮汕人的影响,如不是像纯客那样重视“读书做官论”,对于做生意也比较接受;半山鹤也受到客家的影响,因为祖宗是客家人,在做生意的同时,也是比较重视文化的。
建筑中的客潮文化交融。丰顺建筑具有两种风格的体现或糅合。客家建筑大气、厚重、朴实,注重文化内涵,大厅有长联、各门上有短对;潮汕建筑华丽、雕饰,尤重外表,在雕刻、瓷塑上下功夫。如,地处半山客的清代建筑埔河文庙的建筑风格就是客潮文化交融的典范:外面庭院是典型的客家建筑风格,里面的三层塔式阁楼却充满潮汕风格建筑。地处汤南半山鹤的省级文保单位定昌公祠既有潮汕建筑的韵味、也不乏客家祠堂的特色,展示了潮客文化交融的典雅堂皇风格。半山鹤留隍镇“笃庆堂”建于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建筑采用三进四横二围屋的形式,主体是三进四横的祠堂,从结构到装饰工艺都是典型的潮汕风格;而主体外沿的围屋,则完全是粤东客家民居围龙屋的特色。整座建筑的风貌,显示了客潮文化混融的特征。住在这座房子里的是一个朱姓宗族,现在讲潮汕语,但他们的祖上是客家人,住在留隍镇北面的黄金镇。嘉庆年间,一位祖先跟着潮州人做海上贸易发了财,就建了祠堂,把自己的宗支迁移到东留来。到20世纪20年代,宗族人口发展,又建了两圈围屋居住。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客潮文化混融的建筑风貌。而在“半山鹤”的龙上古寨你到处都能找到客家的影子,族中老人都知道他们的老祖是客家、他们的语言比起正宗的潮州话要硬得多;古寨位于丰顺县汤南镇新埔园村,为汤南罗氏始祖罗安(原籍福建莆田)宋代所建创建;占地面积16373平方米,寨墙厚0.46米,有东、南、北门和八柜(即瞭望哨楼),内为三街六巷一宗祠,按64卦而建;东门门匾是“耸壑昂霄”,城楼内有碑记载“东门楼始建于宋景炎年间”;南门匾为“飞龙濯足”;北门匾为“奋阳朝滨”。龙上古寨始建至今已经710多年了,保护尚好。
此外,丰顺饮食文化具有潮汕及客家的特色,饮食文化独特,资源丰富。如半山客的“三汤片”(汤坑\汤西\汤南)喜潮汕人的清淡和汤水,纯客的“丰北片”则喜客家人口味较重的菜色。客家饮食是“咸香肥”,潮州饮食是清淡、原味、鲜美(因为海滨地域)。丰顺饮食文化兼有客家与潮汕特色,尤其是汤坑地面(即“三汤片”)喜欢潮汕人的清鲜和汤水。它吸取了潮菜的风格,比起正宗的客家菜更别有风味,如汤坑炒面线、牛肉粄汤等等。汤坑地面喝茶时尚喝小杯(蛋壳杯)的功夫茶,这功夫茶就来自潮汕习俗。客潮兼融的饮食,独特之一是客潮均有制作面线。面线在全国是唯一的、独特在于:用一根粗线不断拉伸成细线,150斤面粉制成200斤面线,可能就是2根粗线。特点之二在于融汇后的创新。牛肉丸有借鉴潮州但多有创新,如不但味美且品种丰富:有牛肉丸、牛筋丸、香菇肉丸、猪肉丸等;各种小菜如腌橄榄、菜脯干等多是客潮汇的产物。特点之三在于传承的创新。早餐的捆粄来自于对传统的管煎(以前过年的食品:豆腐皮包裹素馅成一捆筒、蒸熟待用)的创新。特点之四在于半山客对客家传统美食的创新。典型客家菜如酿豆腐、梅菜扣肉,丰顺汤坑的酿豆腐为三角形塞馅、煎或炸后再焖煮,比一般客家地区的色香味好;丰顺的梅菜扣肉用的梅菜是大芥菜干,比正宗梅菜(白菜干或春菜干)更加美味。还有一种汤坑街头传统小吃濒临消失,名叫“浮喇饼”(油炸食品):薯粉为皮、馅料为去皮蒸熟的绿豆瓣撒少许葱花与五香粉,包好后下油锅炸,起锅后酥脆喷香,现时年轻人多不知道故不多尝,仅东二市一摊制作。汤坑老街是典型的潮客交融的地域,潮客饮食四季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