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沉默的杀手 控好血压是关键 2023年05月18日  

每年的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目前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已超过3亿,高血压患者年轻化呈上升趋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人数在短短的20年内迅猛增长,而且近一半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了高血压的标准,为自己的身体健康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提高人民群众预防高血压的意识迫在眉睫,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所在。高血压有什么危害?要如何治疗?平日里要如何预防?为此记者采访了梅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四科主治医师,梅州市心血管病防治中心办公室主任张周华,让他为读者解疑释惑。

 今年中国高血压年会公布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确定高血压诊断界值仍为 140/90mmHg。也就是说,非同日 3 次测量的血压≥140/90mmHg是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血压水平130~139/80~89 mmHg的正常高值人群,也需要注意监测血压。

 高血压通常被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实际上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都属于前者。原发性高血压通常原因不明确,其中70%~80%的高血压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如高钠低钾饮食、超重和肥胖、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运动不足,吸烟饮酒等。尤其是饮食和作息,超重和肥胖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风险更高。

 与此同时,高血压还能引发很多并发症,其中以心、脑、肾的损害最为显著,如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等,高血压患者发生脑中风的概率是正常血压人的7倍。

 高血压的危害

 往往悄无声息

 张周华说:“实际上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通常不会有症状,只有少数血压显著或者急速升高的患者可能会有面部潮红、头痛、头晕等表现。”高血压大多数情况下扮演着“沉默的杀手”的角色,在悄无声息的情况下,即使还没有症状,升高的血压可能已经对我们人体的心脑肾血管视网膜等多个器官造成损伤。

 这种损伤往往是累积性的,随着时间的进展,出现的并发症会越来越多。血压升高特别容易对血管造成冲击,引起血管扩张、动脉瘤,严重时可以出现脑血管或主动脉破裂出血,这也是高血压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

 自测血压

 降低风险

 张周华表示,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因此高血压诊治的第一步首先是从科学诊断开始,而高血压的确诊是从血压测量开始的。目前主流的指南和专家共识都推荐成人采用经过标准化方案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测量血压前安静休息3至5 min,测量时上臂平放于桌面,血压计袖带中心保持同心脏水平。每次测量血压至少获得2次血压读数,每次间隔1至2 min,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

 医生建议有条件的家庭可采用自测血压,进行血压的管理。如果自测血压升高,考虑存在高血压以后,建议患者到正规医院寻求心血管内科、老年科或全科医生就诊,进一步确定血压水平分级,判断高血压的原因,区分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详细寻找其他心脑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情况,从而做出高血压病因的鉴别诊断和评估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程度,从而指导后续治疗。

 规范用药

 遵从医嘱

 “至于高血压患者是否需要长期药物治疗,采取何种方案治疗,降压目标多少,这个要根据每个高血压患者的情况综合评定的。” 张周华说。对于部分早期发现没有并发症的轻症高血压患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管理、饮食和运动等方式来改善血压,这个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压是否达标。

 张周华强调,如果专科医生已经根据患者的情况做出合理的降压方案,不建议随意更改和停药,不规范使用降压药,否则容易导致血压异常波动,也会对患者的身体带来潜在的风险。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会需要长期服药,并定期随诊评估药物方案是否需要调整。

 平时生活中预防高血压应当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合理膳食,控制体重,不吸烟,限制饮酒,增加运动,心理平衡、管理睡眠。比如购买低钠盐来替代普通的食用盐,增加进食蔬果类含钾丰富的食物,能对控制血压升高带来一定的帮助。

 据了解,梅州市人民医院目前承接了国家卫健委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项目,通过对35-75周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提供免费的血压测量、血糖及血脂等检查,发现潜在的高危人群后进行免费的彩超和心电图等检查,并提供干预建议,进行随访,以减少人群中心血管病的发生率。

 (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