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项三朝当一工 2023年05月18日  

□罗 鑫

 学生时代,每次母亲劝我要早起读书时便念叨:“早项三朝当一工。”这一句客家“老古言语”的大意是早起三天好比干了一天的活,多被长辈用来教育晚辈尤其是年轻人要懂得珍惜光阴、积极向上。

 从字面上解读,“项”是个假借字,其本字为“上”。“上”这个字在客家话中的读音有很多,例如,虽然都是song,但是“上班”的“上”要读第一声,“上灯(元宵习俗)”“上电泥(装电池)”的“上”要读第三声,而“上海”的“上”要读作第四声。此外,在“街上”“面上”等词语中,以及表示“起、立”等动作单独使用时,“上”又得读作hòng,亦即“项”。为减轻“上”字义的负担,在表示“起床”的时候我们不妨就大大方方地写作“项床”,既通俗易懂,又没有偏离本义——毕竟,“项”的部首“页”本身就与头部相关。

 “三朝”的意思大家很容易理解,因为“朝”就是早上的意思,所以“三朝”就是连续三天早上。在客家话中,“朝”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早饭”,所以梅城人早起遇到熟人见面第一句话就是:“食矣朝无(吃早饭了吗)?”

 “当”在客家话中也是个多音字,这点和普通话的情况类似。在“早项三朝当一工”中,“当”要读作第四声,意思是“相当于”。说到这,忽然记起小学时的英语老师在教训一个调皮的同学时所说的话——“汝时当人家末脚都毋得噢(你连别人的脚底板都比不上,比喻差距巨大,宛如云泥之差)。”老师说的“当”和“早项三朝当一工”中的“当”,显然发音、用法同然。

 言归正传。这句谚语中比较有意思的是“一工”,这个词可能让不少人费解。但其实各位要是熟悉福建话(闽语),一定知道在闽南、莆田、仙游、台湾等地区的方言里,都存在用“一工”表示“一天”的情况。例如,“五月天”有一首闽南语歌叫做《垃圾车》,歌词里频繁出现了“逐工”一词,这“逐工”便是“逐日”亦即“每一天”的意思。

 实际上,用“工”来表示“一天”,是对古汉语的保留。例如,《唐律疏议》有载曰:“诸称‘日’者,以百刻。计功庸者,从朝至暮。役庸多者,虽不满日,皆并时率之。”又,在《大明律》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述:“凡称一日者,以百刻;计工者,从朝至暮;称一年者,以三百六十日。”

 也就是说,古人计算“工作”,是以一天为周期的,劳动者必须从日出时分干到日落时分,才能算“一工”。久而久之,普罗大众便以“工”为天数的代名词,在浙、闽、台等地的一些汉语方言中流传了下来。客语虽然不用“工”来表示天数,但在极个别的情境下也保留了此用法,今天和大家介绍的“早项三朝当一工”便是典型。

 通过对“早项三朝当一工”的解读,笔者最终想传达的一个观点是:从表面上看,各大汉语方言之间差异大,如同“鸡同鸭讲”,但实际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和意想不到的共性。毕竟,大家都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生力军。来自不同方言地区的朋友们,彼此之间在享受普通话所带来的便利性的同时,也别忘了多用家乡话互相交流、碰撞一下,共同探索中文的博大精深与无限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