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乡贤力量 推动乡村善治 梅州探索“乡贤+”社会治理新路径 2022年10月20日  

乡贤捐资修缮宗祠,成为村民议事、联络感情的场所。(李盛华 摄)

大埔县百侯镇打造百侯姓氏人文家风家训馆,传承文明乡风。(李盛华 摄)

乡贤参与家乡建设,平远县长田镇高南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李盛华 摄)

●本报记者 李盛华

 通讯员 政法宣

 乡贤参与调解矛盾纠纷,实现案结事了;乡贤反哺家乡,捐资参与建设,乡村美了、乡亲生活品质提升了……乡贤是重要的人文资源,是创新社会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新动力”。近年来,梅州将具有本土基因的乡贤文化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探索实施“乡贤+”社会治理新模式,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奏响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的新乐章。

 党建引领凝聚乡贤力量

 “只要家乡发展需要,我们义不容辞、竭尽全力。”这是众多梅州乡贤发出的共同心声。如何将乡贤这种对家乡朴素真挚的感情转化成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梅州也一直在探索。

 梅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梁维介绍,梅州以创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为契机,着眼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发挥群众在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使乡贤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一些德高望重的还乡高官、贤人志士、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热爱家乡的企业家等,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说话有分量。他们参与社会治理,既可化解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推动家乡发展的大事,是社会治理的‘稳定器’,也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梁维一语道出了乡贤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为此,梅州实施“乡贤+”等工程,建立常态化乡贤联络机制,还着手组建“五老”(农村老党员、老教师、老军人、老模范、老干部)乡贤队伍,同时搭建“舞台”,让乡贤的“爱乡”之情转化为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梅州出台相应政策,全面铺开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理事会建设,目前已成立10216个村民理事会并制定村规民约和章程,凝聚乡贤力量,参与矛盾化解、治安防控、民风引导、文明创建、环境保护、法治宣教、网格管理、公益服务、村务监督等乡村治理活动。

 在市一级的示范带动下,以党建为引领、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乡贤广泛参与的治理模式逐渐形成,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创新相关制度机制,为乡贤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指引。其中,大埔县桃源镇将“乡贤文化”和“法治建设”有机结合,成立“乡贤调解工作室”,制定并下发乡贤调解工作实施方案、乡贤调解工作室工作制度等,开启了多元化解纠纷的新起点。

 公正调解矛盾促进和谐

 乡贤具有人熟、地熟、村情熟的优势,对乡村各种矛盾掐得准脉、找得到根,在遵照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化解矛盾纠纷也是得心应手。梅州因此开创“乡贤调解”和“乡村善治”的新模式。

 “理事会成员也是村里的‘和事佬’,村民之间的鸡毛蒜皮小事都会来找我们。”蕉岭县三圳镇黄上村民理事会理事长戴育海有40多年党龄,退休前在多间学校任职,村里人亲切地称呼他“戴老师”。多年前,该自然村刘姓、郑姓村民因一块不到50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产生矛盾,差点大打出手。“处理土地纠纷方面我有一些经验,就让双方出示土地凭证,结果都没有,我们便耐心地做他们两家的思想工作。最后,在驻村律师的协助下,双方共同签署了协议,将这块土地作为公共用地,彻底解决了困扰两家多年的问题。”戴育海回忆说。

 老干部郑伟炫在2018年退休后,返聘担任五华县周江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人民调解员。“工程完工后只付了2600元,仍欠我10000元,我怎么才能追回剩余工程款?”2022年6月,黄某一脸愁容地跟郑伟炫诉说自己的遭遇。接到反映后,郑伟炫开展调查,并辗转联系上包头工陈某。“农民工工资必须足额发放,不能以任何理由克扣。”郑伟炫多次给陈某做工作,陈某在次日就将剩余的工程款结清。黄某对郑伟炫的帮助感激不已。

 随着乡贤化解矛盾纠纷的成功率越来越高,一些“叫得响”的品牌逐渐形成。老党员、老干部张炽昌在2018年退休后,依然为群众竭诚服务。“炽昌工作室”在兴宁市宁中镇成立,他在调解案件中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打造“炽昌调解工作方法”。在受理案件后,调解员为疑难复杂矛盾纠纷“问诊把脉”,并启动部门联动机制,联合镇有关部门、村级调解委员会等调解组织商讨调解方案;在调解时,“炽昌工作室”还配备了执法记录仪、拆分式笔记本电脑、便捷式打印机,将高科技智能调解软硬件有机结合,实现调解案件迅速了解、高效解决。

 反哺家乡传承文明乡风

 树高万丈不忘根,人若辉煌莫忘恩。梅州乡贤们大多会以慈善公益等形式反哺家乡,以人居环境提升为抓手,促进乡村有效治理、有序发展。

 “聚沙成塔情暖青山绿水,集腋成裘造福后世子孙。”在大埔县湖寮镇莒村村,一座名为“长寿功德银行”的长廊格外引人注目,上面除了镌刻着这副对联,还有不少热心人士的名字和捐资金额。2019年,莒村村民理事会设立“功德银行”制度,激励村民和乡贤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捐资款项用于村内建设、扶贫助困等,目前共筹集资金470多万元。莒村村党支部书记陈增金介绍,单笔捐资1万元以上者可在长廊刻碑留名,凡是捐资者均记录在功德簿上。在当地及周边地区,百姓学有样、行有范,崇德向善、奉献爱心。

 平远县长田镇等地同样有向善之风。长田村石赖坑的黄氏祖祠一度残旧不堪,黄亮新等乡贤出资修缮后,成了村民参与议事和联络感情的重要场所。除了修缮祖祠,黄亮新、黄亮兴兄弟俩带头捐资400多万元用于乡道、桥梁、修复河堤等。石赖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桥流水人家”从诗变为现实。

 年逾八旬的何祥华是“七老建鹅峰”的倡导者、景区的领头雁。2001年退休后,他牵头修建硬底化道路、捐资打造文体广场等,改善家乡生产生活条件。2003年起,他带头建设兴宁市永和镇鹅峰山,经过20年如一日的精心打造,昔日荒山变成了如今集休闲、观光、健身、文化于一体的景区,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2014年,他还牵头成立了鹅峰山慈善中心,助学济困。在何祥华老人的感染下,他的儿子、儿媳均热心公益,主动通过捐资建设家乡、助学等方式回馈社会,让好家风代代相传。

 每一次善行都不会被遗忘,每一颗善心都不会被辜负。梅州各地通过村史馆、家风家训馆等渠道,展列乡贤故事,传承文明乡风,颂乡贤、学乡贤、做乡贤已在梅州城乡蔚然成风,推动梅州乡村走上善治之路。

 提供智治支撑提升效能

 作为山区市,梅州经济较欠发达、基础设施较薄弱。面对这些问题,梅州市委、市政府着眼数字化、物联网、区块链的发展趋势,发挥乡贤资源优势,以“互联网+”推动苏区梅州智慧发展、高质量发展,力争实现“换道超车”。

 2020年5月,梅州市委、市政府与乡贤企业——合生创展集团深化新基建领域合作,大力推进“合生创展·智慧梅州”系列项目建设。其中,梅州市委政法委牵头开展了智慧社区项目试点建设工作,选取梅江区江南街道和丰顺县留隍镇、汤坑镇作为试点,构建涵盖消防管控、居家安防、视频联动、视频智能分析等功能的智慧镇街综合管理应用系统平台,为“智治”提供强大支撑,提升治理效能。

 “我家安装了居家安防、一键呼叫设备,有急事只需要按一下按钮。”家住梅江区梅龙社区的曾阿婆对独居老人关爱一键呼叫等智能设备称赞不已。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该系统的优势在于整合了物联感知、固定视频等资源,以及居委、物管、网格等处置力量,实现对相关事件的“智能发现——事件预警——事件处置”的业务闭环管理。以街面乱堆杂物为例,该系统智能感知发现事件,并通过手机App推送给处置人,同时在指挥中心大屏同步显示,实现“一张网指挥、一张网调度”。目前,该项目已覆盖梅江区江南街道开放式小区372户、封闭式小区168户、周边商铺141间。

 梅州依托乡贤资源,为山区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再开新局。“乡贤们见识广、眼界宽、思维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大有可为,这是梅州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我们要继续打好‘乡贤牌’,写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这篇文章,奋力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省前列。”梁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