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股开荒、打包流转、生产托管、推行“水稻+”套养模式…… 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 梅州实践 ” 2022年06月01日  

五华县棉洋镇黎洞村村民正在对撂荒耕地进行整治复耕。

通过土地流转,兴宁市坭陂镇湖柏村的撂荒耕地已经成功“清零”种上了丝苗米。(图片均为高讯摄)

5月下旬,走马梅州乡村,农事依旧忙:梅县区畲江镇成山村,一篓篓鱼苗被放入秧苗旁的深水区;兴宁市坭陂镇陂宁村,今年2月种下的玉米迎来丰收季;五华县棉洋镇黎洞村,村民们忙碌着为水稻进行人工除草……

 土地不撂荒,发展有希望。面对亟需破解的土地碎片化、荒地无人耕、种地收益低等难题,我市成立了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攻坚行动领导小组,强化人、财、物等各项保障,多措并举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目前,我市8个县(市、区)均已出台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方案等文件,统筹涉农资金或县级自有财政资金,对复耕复种水稻每造每亩奖补100-120元不等,旱粮作物每造每亩奖补80元。

 随着复耕复种扶持引导力度加大,梅州大地上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荒地变良田”的故事。今年以来,我市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已抛插水稻面积7万多亩。

 ●本报记者 李艳良 赖锋 丘琼

 流转经营权 土地连成片

 站在五华县棉洋镇黎洞村的田埂上,村民张庆友感慨道:“终于又闻到水稻清新的气息了!”十几年前,因缺乏劳动力,张庆友家中4亩多田地被丢荒。今年,在黎洞村农业合作社的牵头下,这4亩田地成功复耕了。

 这一改变,源于村干部和村民“合伙开荒”的大胆尝试。由于近几十年黎洞村大部分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村里近600亩田地被抛荒。“东一块西一块的荒地,我们深感痛惜却又无可奈何,于是决定合伙开荒。”黎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爱发说。

 今年春节前,黎洞村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宣讲复耕政策,鼓励村民把撂荒土地先免费“让”出来,由村里新成立的农业合作社统一规划,并通过“发行1500股、每股1000元”的形式,解决撂荒耕地整治的启动资金和持续耕种问题。“听到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发行’了股份,我第一时间出资1万元认购了10股。”张庆友说。

 “在村干部带动下,乡贤、村民认购股份的热情相当高,目前已经基本认购完毕。”黎洞村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妙载说。据介绍,村民“让”出的荒地,均已统一确权造册,并约定5年免费期,共同承担开荒成本。5年后,再视情况进行田地租赁分红。股东每年将根据收益获得相应分红,田地产出的粮食将按照成本价优先按需供应给股东和村民。

 荒地变粮田,这样的案例同样发生在兴宁市坭陂镇湖柏村。“因为灌溉设施不完善,导致农业用水困难,村里有200多亩土地被撂荒。”湖柏村党支部书记刘向彬说。

 撂荒多年的土地,因为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力条件差、复耕成本高,村民缺少复耕复种的意愿,怎么办?湖柏村党支部出了个新招:将耕作基础好的良田和撂荒地“打包”流转出去,引进企业开展标准化、规模化种植。

 “我们先以村集体的名义将村民的土地集约到一起,然后打包流转给乡贤企业——广东辰丰谷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辰丰谷物”),如今村里的撂荒地已顺利‘清零’了。”刘向彬告诉记者,目前,辰丰谷物已在湖柏村流转了1430亩土地,其中200多亩为撂荒耕地,推广机械化种植,将打造成兴宁市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种植示范基地。

 “目前我们已在湖柏村投入100多万元,其中45万元为地租支出。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种植基地基础设施,打造农耕文化教育基地和田园综合体,推动水稻种植向乡村旅游产业延伸。”辰丰谷物公司业务经理刘宾桂介绍说。

 在梅州,流转土地盘活撂荒耕地的例子比比皆是:丰顺县建桥镇推动土地流转,盘活撂荒闲置土地,因地制宜发展毛豆种植,有效带动建安村、三社村等100多户村民增收;大埔县枫朗镇王兰村引进企业,促成了113.4亩田地的流转复耕,既解决村民在家就业问题,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梅县畲江镇双龙村近300亩撂荒地整治后复耕,种上了玉米……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难,难在耕地细碎分散。我市各地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引导和鼓励土地经营权流转,让碎片化土地集中连片,把荒地变成丰收田。

 “田保姆”进村 荒地有“机”耕

 5月中旬,走进梅县区松口镇小黄村,一片翠绿的稻田映入眼帘。机耕路上,梅州市志颖农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志颖农资”)的生产托管员张冲冲正操作着无人机,为稻田喷洒病虫害防治药剂。

 “这片水田,一天内就能完成施药。”眼前这100多亩水田,曾是撂荒地,现由小黄村村民廖志鹏承包。“以前是自己种,但技术不高,产量低,曾一度想放弃。后来把生产环节托管出去后,节省了很多精力,产量也提升了,亩产能达到1000斤以上。”从2021年开始,廖志鹏就将这片水田的种植管理全程托管给志颖农资,他只需要购买稻种,托管服务队会负责提供无人机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收割等服务。

 “我们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和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可以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有偿服务,帮助农民解决‘不会干、干不好、不划算’等问题。农户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可以把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全部或者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我们。”据张冲冲介绍,梅县区农业托管运营中心由志颖农资承办,在区农业农村局指导下推进全区生产托管服务工作,目前已筹建镇级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中心15个。

 在蕉岭县长潭镇白马村,1100亩水稻的种植管理全程托管给蕉岭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的其中一个实施主体——蕉岭县科诚家庭农场。“通过生产托管,白马村实现水稻种植管理全过程机械化,目前村里已经没有撂荒地了,粮食产量也有所增长。”白马村党总支部书记林金华告诉记者,村民只需支付每亩750元的服务费,就可以解放双手,空出来的时间还可以做其他工作,增加收入。

 “每个村都有托管员,村民可以委托托管员在‘粤农服’微信小程序下单,我们接单之后调配机手到田间地头开展服务。”据蕉岭县生产托管运营中心负责人周鑫介绍,该中心成立于2020年,由蕉岭县桃花源观光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承办,承接全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业务。

 除了小黄村、白马村,“你的地、我来种,减成本、增效益”的生产托管模式也在我市各地悄然兴起,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有812个,其中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00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09个,企业95个,供销合作社41个,家庭农场20个,其他服务组织51个;从业人员7616人,服务对象32726户。

 有着“田保姆”之称的生产托管服务队,正逐渐成为让撂荒耕地重新焕发活力的重要新生力量。

 一田作多用

 土地增效益 

 “三二一,放!”5月中旬,位于梅县区畲江镇成山村的广东山粮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山粮公司”)水稻种植基地里,人声与雨声交织,几万尾鱼苗先后被投放到稻田中。水稻旁,花生、玉米、芋头、南药,各类作物长势喜人。难以想象,这片充满生机的田地,在一年多以前是一块荒地。

 “年轻人都去打工了,现在村里种田的,年龄最小的都有60多岁了。”谈及村里三分之二土地闲置的原因,成山村党支部书记叶绍南无奈地表示:种地收益低,有劳动力的村民大多都“洗脚上田”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水稻,扣除种植加工和农资投入的成本,一年种两季,收成不过三四千元,不如在外务工几个月的收入。

 “我从小在这里长大,近几年回乡看到这么多土地撂荒,心里实在不好受。”广东山粮公司总经理叶运强告诉记者,2021年,在广州开办五金厂的他响应政府号召返乡,注册成立公司,跨行发展农业种养。目前,广东山粮公司已在成山村流转土地700多亩,其中八成以上为撂荒耕地。

 “我们采用水稻和其他作物轮作的方式来进行复耕,同时在水田里套养鱼和鸭,发展生态立体循环农业,既能减少农药化肥的投入,又能实现一地多收,提升经济效益。”叶运强说。

 “水稻+”套养模式,五华县梅林镇福新村也在探索。走进福新村稻虾共作基地,水田里偶尔能看到一团浑浊的泥水冒出,便是田里的罗氏沼虾在游动。“第一批虾苗于清明节后投放,6月中旬将迎来第一次收成。在稻田里套养罗氏沼虾,不仅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水产养殖尾水污染,还能增加效益。”福新村党总支书记李巽安说。为盘活闲置土地,福新村村委牵头集约土地,成立养殖合作社,并以合作社的名义与广东省悯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建立稻虾共作基地。据悉,福新村稻虾共作基地有90亩,以前都是撂荒地,涉及三四十户农户。

 “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和冬闲期,在水稻种植期间养殖罗氏沼虾,能有效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收。”李巽安算了笔账:一年种两季水稻,养殖罗氏沼虾三批,除去水稻收成,每亩每批虾约有2000元收入,一年三批即有6000元收入。养虾的收成,30%被纳入村集体收入,其中20%至25%用于支付地租、养殖人工费用。

 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是一场必答的考卷。“我们通过出台各类政策,引导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做到宜粮则粮、应种尽种,切实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梅州自上而下已形成盘活沉睡土地资源、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共识。在政策的引导下,梅州各地仍在不断探索让一片片荒地重新披上“绿装”的路径,让乡村振兴的声音越唱越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