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中小学生“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 三方合力 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 2022年03月26日  

◀在家空闲时间,不少学生会选择玩手机游戏来放松身心。(李万宅 摄)

绘图:张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未成年网民规模持续增长,部分未成年人存在过度上网情况,“触网”低龄化趋势尤为明显。我市中小学生使用网络情况如何?该如何防范孩子网络沉迷?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展开了调查。

 不少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手机游戏

 2021年7月,共青团中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等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孩子们首次“触网”的年龄越来越小。

 “中学生网络沉迷会影响学业,同时影响日常的人际交往,因为网络是虚拟的世界,不一定真实,我是不会在网上交友的。”东山中学学生黄晓烁说道。嘉应中学学生刘思宇则告诉记者,他日常会使用电子产品上网查找学习资料,但都会按家长要求控制上网时间。不过,也有不少家长担忧孩子不能合理使用网络,甚至过度沉迷游戏。“我孩子四年级的时候从他表哥那里学会了用手机上网玩游戏,我们做家长的想尽了各种办法,还是未能让他戒掉‘游戏瘾’,因此他的成绩一直下滑,我们也非常头疼。”家长何娟女士无奈地说道。

 记者在梅州城区多家网吧走访发现,这些网吧均有按照相关规定“一人一卡并且实行实名制上网”,也没有发现有穿校服的学生在上网。“我们严格按照规定,要实名制上网,没有身份证我们不会开卡,也拒绝未成年人进来消费。”百花洲一网吧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通过走访,暂时没有发现梅州城区中小学生有去网吧上网的现象,他们大部分是利用手机上网,而这些学生群体中,超过八成都是在学龄前就已经接触过手机,并玩过手机网络游戏。但像何女士的孩子这样,因沉迷网络而成绩下降的则在少数。

 谨防孩子陷入“网络沉迷”的陷阱

 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里的游戏、小视频和海量信息对未成年人有较大的吸引力,尤其是游戏中的奖励制度和社交捆绑等都成为吸引未成年“网络沉迷”的因素。“为了有效避免孩子沉迷手机网络游戏,我认为家长首先要做好管控,规定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学校则要在班会或者课间多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学会合理利用好手机,多培养学生的课外兴趣,督促他们多锻炼身体,做到劳逸结合。”学艺中学教师晓宇说道。

 针对未成年网民规模持续增长,个别未成年人存在“网络沉迷”的情况,市教育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青少年由于自制力和判断力较弱,抵制诱惑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容易被“五彩缤纷”的网络深深吸引,可能导致厌学情绪发生和现实社交能力下降等,在电子产品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让未成年人合理利用电子产品,减少对它的依赖,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学校的严格管控和社会的机制约束,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

 学生家长王新营则认为,学生自身也要正确认识网络,多参加户外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融入现实人际交往中。当遇到网络诱惑时,要提高辨别能力,及时抵制。

 据了解,《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网络文明和防止沉迷网络的教育,预防和干预学生过度使用网络。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就新增“网络保护”专章,明确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在预防和干预网络沉迷方面的职责,以及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校、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各方面预防沉迷网络的义务。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3月14日就《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再次公开征求意见。该意见稿提出,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防沉迷制度,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

 相关链接:

 “防迷网”三字文

 互联网,信息广,

 助学习,促成长。

 迷网络,害健康,

 五个要,记心上。

 要指引,履职责,

 教有方,辨不良。

 要身教,行文明,

 做表率,涵素养。

 要陪伴,融亲情,

 广爱好,重日常。

 要疏导,察心理,

 舒情绪,育心康。

 要协同,联家校,

 勤沟通,强预防。

 ●本报记者 李万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