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焦虑,欲速不达 2021年05月08日  

  ●廖斯媛

 《小舍得》一经开播,连续三天收视率第一,堪称“霸榜”,包括陆续造势宣传的《学区房》,剧情重心依旧是围绕父母为了小孩上名校展开。尤其是《小舍得》的片段之一,小男孩颜子悠望着他妈妈说:“我觉得妈妈只喜欢考满分的我。”那低垂的头,低沉的声音,偷瞄他妈妈的怯懦眼神,哪里还有往日学霸的自信?剧中子悠的妈妈愣在原地,不知如何向孩子解释,事实并非如此——父母从来都是爱子女超过一切!为了子女,全心付出,从未奢求回报,怎么可能会在爱孩子的本能面前加上“限定词”呢?我认为正常情况下,不会有哪位父母对孩子说出,“你今天考得好,我爱你;考砸了,我就不爱”。只可惜,当今社会的教育焦虑,正在一步步摧毁血浓于水的初心,强行隔断父母与孩子间沟通的纽带。

 早在2018年,网络上悄然兴起了新型“教育方式”,培养“鸡娃”。从百度词条中显示,“鸡娃”原指北上广深家长们不停让孩子去学习,去拼搏,美其名曰“给孩子打鸡血”。这些孩子们一天连轴转,放学后刚出校门,立刻奔赴补习班,补完数学补英语,转场的时候,“鸡爸鸡妈们”负责递水、喂食,直到夜深返家。我专门看过拍摄“鸡娃们”一天行程的纪录片,小孩子们背着超大书包,哈欠连天,哪有属于孩童的欢声笑语?有些小可怜坐地铁或车后座时,直接瘫睡一旁,毫无童年乐趣可言。

 我以为这种教育方式绝对不可能延续,没想到,不仅没有“降温”的趋势,新名词反而越来越多。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非常优秀的学生,称作“牛娃”。例如《小舍得》剧中,颜子悠的妈妈试图把儿子打造成奥数能力超群的“奥牛”;如果小孩能看懂英文原著,则称为“英牛”;两项兼擅长,称为“英奥混血牛”。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可是有多少父母聆听过孩子们内心深处真实的声音?许多父母总爱反驳:“他还是个孩子,他能懂什么?长大了就好!”在如此强压、高负荷之下,别说还给孩子一个欢乐童年,孩子是否能健康长大尚未可知!据《小舍得》剧透,班级第一的小女孩因压力过大,不得不离开城市返回农村就读;而《小舍得》的姐妹篇《小别离》《小欢喜》,剧中的孩子们方朵朵、乔英子因为无法承受父母的高期望、学业的高压力,情绪濒临崩溃。乔英子甚至想过一了百了,终止内心煎熬的局面。

 在虚拟的电视剧中,家长们可以“悬崖勒马”,可以“从头来过”,可以与孩子们“握手言和”,可是在真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按下“返回”“还原”键?为了戏剧冲突的需要,电视剧可能夸张一些,但是环顾四周,有多少家庭没有安排小孩子上辅导班或兴趣班?“报班”俨然成为教育的潮流,如果不报班,绝对会落后于人,摔倒在起跑线上,那就是父母的失职,必须报班,且多多益善!

 我不知道《你好,李焕英》中电影台词“我的女儿,只要她健康快乐就好”打动了多少人,我只知道我从来只有这个需求,也希望这一点愿望不会因为孩子的成绩、升学以及与别人的比较中,失去“原味”。

 对孩子的未来先做好初步规划无可厚非,但若是上升到“焦虑”的程度,大可不必!要知道,我们只是把孩子们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他们有权通过自己的智慧摸索、创造属于他们的时代,过分的干涉、“制版”反而会打消他们对父母、对生活的热爱。中国有句古话说得透彻,须知万事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