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白粄 煎白粄 炸白粄 2021年03月20日  

  ●郭华群

 有一种青菜,在它的播种和成长过程中,都享受着和大蒜一样的待遇——客家人不辞劳苦从山上割来鲁萁,对其进行覆盖保护——这就是藠(jiào,客家话音近“荞”)了。鲁萁有保湿、松土的功能,也让杂草没有成长空间,重点是可以诱发培育出又白又嫩的藠梗来,这是客家人传承下来的种菜智慧。

 “好菜知时节”,藠成熟时恰好躲开了春耕生产,让客家人有时间放下农具来追逐美味。虽不是主打的三餐青菜,却有小资的气质——做成藠粄“打吊聚”是首选。

 这种客家传统小食,制作工艺并不繁杂,大家都是行家,做法各有千秋。有的烙,有的煎,有的炸,共同点是咸香、用油,不同的是油量、火力大小、厚薄稀稠。有句行话叫,“有传统,无正宗”,每种成品都可以征服客家人的味蕾。

 烙是客家人常用的烹饪技艺,过去物质贫乏,客家人省吃俭用,便用最少油将食物做熟,这种手法就叫烙(客家话音同“壳”);煎,油多一点,成品表皮焦香,色泽金黄;炸,使用的油最多,可以起到香酥脆嫩的效果。

 烙藠粄,是原始制作方式。农村常种树番薯,落树番薯粉很普遍,树番薯粉加藠苗搭配,用小火在锅里慢慢烙,成品软糯透亮,藠香味浓。此工艺油量小,相比反复用油、高温煎炸,可烙出健康营养,本味也保持得最好。

 煎藠粄,粉改为糯米粉、粘米粉,先把藠苗放猪油、鱼露煸香,与粉混合搓后分小团揉圆压扁,再煎熟。但操作时常常油多,煎炸混淆,如客家人所说的煎煎圆、煎粄(炸味酵粄),跟煎有一定的出入,这或许是客家技艺的独特魅力。

 如果想要沙琪玛的口感,那就要油锅炸了,这几年比较流行。面粉加泡打粉,开稀浆成细腻的糊状,舀一勺面糊炸出一张圆饼。趁热吃,薄薄脆,香味四溢,特别让小朋友喜欢。

 以上三种做法做出的,都是我们梅城人说的藠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制作时藠苗要多,突出主味。可加鸡蛋,藠苗切花状或一厘米段,调味时适当加点糖,使粄更加鲜香。

 别以为做粄是唯一,藠苗的梗香、脆,炒腊肉成就经典菜肴。与其他当季素菜也可发生良好关系,一是藠梗炒苦脉梗(莴笋);二是藠粒炒麦豆。这两道都是菜谱中常见菜肴,碧绿镶白玉,鲜嫩爽口,别具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