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灵魂上路 ●施崇伟 2021年01月22日  

张晓 摄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出自经典浪漫爱情片《罗马假日》的台词,已成为时尚用语随时随地可以从许多人嘴边滑出来。

 这句话是余秋雨作品《山河之书》的最好诠释。不,秋雨老师要告诉人们的是另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我的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打开《山河之书》,亦是追随余秋雨教授旅行中国文化现场的脚步。开篇《我的文化山河》余教授划出了山河之书的旅游线路: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的天地之线,那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一条线是黄河;第二条线是长江;第三条线比较复杂,在前两条的北方,是400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也就是区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地之线。他的文化考察,主要就是对这三条天地之线的漫长踩踏。然后,一个个文化古迹在眼前展开:美丽的风景,旅程中的相遇,游历中的思考与拷问,历史场景的穿越还原,字字珠玑的人生感悟。

 这是在读书吗?简直就像先生的随行者,和他赏心悦目在风光里,听他感怀于灵魂中。一气呵成读完,就完成了大半个中国的游历。因为带着灵魂在旅程,因为在风景里不停地反思和感叹,这样的旅行,才能成就“路就是书”!

 27篇散文,27个旅游目的地,我差不多都去过。拍了一堆照片,吃得满肚肥油,浮光掠影之后,所剩无几。时间久点,“路”淡去,无“书”言。这样的旅游,徒糜弹药!究其原因,是缺少了余秋雨先生的旅游必备——带着灵魂上路!

 重庆离贵州近,我至少三次去过西江苗寨,但都不如《蚩尤的后代》这一程。跟随余老师,再次来到西江苗寨。姑娘们嫣然一笑过后,淡淡一句“我们是蚩尤的后代”,震撼心灵!蚩尤与美丽一词似乎从未有牵连,甚至是一个典型的反面。西江苗寨的石阶上,印下了几千年前蚩尤与黄帝的那一场战争;在姑娘们的笑声中,拾起了遗落的历史,那成功者与失败者的一小半历史,经过千年蒸馏,不再有愤恨,消去了火气,隐没了抱怨。

 他带着我,西去西域,北上宁古塔;穿越过三峡,大江东去,赤壁怀古。苏轼一生坎坷,辗转许多地方,黄州定让他最为印象深刻。他从监狱中走出,带着极小的官职,没有家眷,别无选择,朝着这一片荒凉走来。乌台诗案消耗了他太多精力,消磨了他太多锐气,他甚至一度想自杀。而历史事件的背后,却往往是小人作祟。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在黄州,他想通了。他不再骄纵,不再有锐气,回归清纯与空灵。苏东坡也与其他大家一样,成熟于灾难,成就于灾难。千古杰作前奏已奏响,神秘的天光已射向黄州。

 来到江南苏州,这座古城依然繁华。漫步于苏州小巷里,一排排鹅卵石,一级级石阶,一座座门庭,仿佛浮现于眼前。温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致的园林,幽深的街道,古人的题叹,江南风韵随处可见,文人大多以苏州来休憩,让你忍不住去想它背后之蕴。那两千多年的小巷,写满了故事。苏州便成为中国文化静谧的后院。

 还有,海南岛的高洁,莫高窟的雄伟,以及渤海国的那份隐秘……带着灵魂行走,书与路融为一体,文化与山河亦相互交织,这才是真正的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