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事传统农业种植生产的五华县梅林镇梅东村村民古日珍,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支持下,创办了五华日日升种植专业合作社,帮助梅东村一大批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同时带动了一批贫困户脱贫,帮助贫困户增收。古日珍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受到了父老乡亲的好评。
瞄准产业 勤劳致富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梅东村的泥砂土质十分适合种植浅生农作物,村民种植萝卜是村里的传统农作物。古日珍从2001年开始种植萝卜,当时只有两亩多地,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产量更满足不了销量,加上传统农业规模小、生产成本高,赚不了多少钱。只有通过流转,把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同时通过健全服务体系,如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公司等,降低生产成本,才能让农民挣钱。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并通过贷款及向亲朋好友、周边群众贷款资金,2013年5月,古日珍组建了五华日日升专业种植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把村民的撂荒地集约起来,从最初种植的30亩发展到如今的300亩,并每年每亩500元租金支付给农户。
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让有限的土地资源产出更高的效益,古日珍主动请教县、镇农业科技人员,同时在书本上学习农业管理知识,结合当地土质、气候条件,将水稻、萝卜、玉米、花生等各个季节的农产品通过轮作种植,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生产效益,并形成了日日升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的合作模式。
合作社生产经营管理需要人手,古日珍聘请工作人员近50人,且常年聘请村里贫困家庭劳动力近30人对基地做日常化管理,平均月工资每月1800元,农忙时,以每天100到140元的劳动报酬支付给村民,统一耕种、集中管理、收益平均分配。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还盘活了土地资源。
把村民变成农业工人,这正是目前日日升合作社“农业工业化”的做法。农民不仅有了资产性收入,如农田地租,有了劳动性收入,也真正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带动周边劳动力就业,解决了梅东村50%的贫困家庭的就业问题。
帮贫助困 推动发展
古日珍在创办的种植专业合作社步入正轨运转后,考虑如何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发展农作物开展萝卜种植和加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在经营合作社的过程中,她把自己的合作社发展种植优势,与镇村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主动聘请精准扶贫户中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到基地工作,并对这些贫困户进行种植技能培训,引导帮助他们,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让贫困群众脱贫有信心,增收有保障。
提起古日珍,梅东村贫困户黄贵友很感动,对今后的生活改善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古日珍成立的日日升合作社,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善,现在自己有一份收入,为家里帮补了家用,只要不怕辛苦不怕累,日子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
古日珍还把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挖掘特色农业资源,通过进驻县城电商大厦展销平台,线上交易将自家的菜脯远销珠三角和四川、湖北等地区。梅东村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做优做大这个特色农业品牌,将流传于民间的老菜脯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亟需重点保护和传承下来,让“梅林菜脯”名扬各地。
履职尽责 建言献策
古日珍作为一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业者,带领农民群众创业致富,让身边的人摆脱贫困;作为一名县人大代表,能够为民代言,她时常在田间地头,听取群众的心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扎实地履行代表职责。
古日珍根据梅林镇发展实际情况,围绕“如何利用好梅林镇革命遗址多,(古大存故居、中共五华县委诞生旧址、农民协会旧址、梅冈寺,还有正在打造建设的县委党校、南沣山康养基地等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线路”主题,并结合梅林当地农特产品梅林菜脯、梅林萝卜钱等,积极提出建议,把红色资源与梅林本土客家美食、旅游融为一体,提出梅林镇打造红色旅游线路的未来发展之路,通过党建引领,深挖内涵、创新宣传、完善机制,不断丰富优化梅林镇红色旅游线路。使红色资源“活起来”、“动起来”打响梅林镇特色旅游品牌。将红色旅游与生态资源、历史文化、美食结合起来,串珠成链,形成红绿相间、古今相应的格局,展现历史文化的传承性、自然生态的和谐性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激活梅林镇发展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