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八角亭史话 2020年01月31日  

摄于1913年的凌风八角楼

梅州八角亭

1905—1930年间从江北百花洲拍摄的南门八角楼及周边城景。

  图文/何日胜

 八角亭,位于广东梅州市江北老城义化路南端,原老南门外,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为州官王者辅倡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修,1983年重建。因亭址建在昔日梅江河与程江河交汇口岸处,故名“观澜亭”,还因常在此亭迎候外来巡视官员,故又名“接官亭”,因亭有八角,故俗称“八角亭”。八角亭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125平方米,亭台高筑,八柱八角,三重檐,八角攒尖顶,绿色琉璃瓦面,雕檐画栋,精工彩绘,颇有气派。1980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重新公布为梅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八角亭里话梅州

 梅州历史悠久,“梅州”称谓始于宋开宝四年(971年)。据史载,东晋咸和六年(331年)析龙川县设兴宁县,治所在今五华,属东官郡;东晋义熙九年(413年)析海阳县设义招县,属义安郡;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析海阳县设程乡县;隋唐属潮阳郡;南汉乾和三年(945)升程乡为敬州,领程乡县;宋开宝四年(971年)改敬州为梅州;熙宁六年(1073)废梅州复置程乡县,隶属潮州;元丰五年(1082)复置梅州,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绍兴六年(1136)废梅州复设程乡县,隶属湖州;绍兴十四年又复置梅州,仍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至元十六年(1279),梅州升为梅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复为梅州,领程乡县,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宣尉使司;元贞元年(1295),梅州隶属潮州路,延祜五年(1318),改直隶广东道宣慰司;明洪武二年(1369),废梅州复置程乡县,属广东布政使司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4县加上本属的程乡县称“嘉应五属”,直属广东省辖;嘉庆十二年(1807)升嘉应州为嘉应府;嘉庆十七年复为嘉应州;宣统三年(1911),嘉应州复名梅州;民国3年(1914)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1949年10月设置兴梅专区;1950年1月26日,国务院发文成立兴梅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梅县、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7县;1952年底撤销兴梅专区,兴梅7县改隶粤东行政区;1956年2月,粤东行政区分为惠阳、汕头两专区,兴梅7县属汕头专区;1965年7月设立梅县专区,原兴梅7县从汕头专区分出,归属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1979年3月,原梅县所辖梅州镇由区级升格为县级称梅州市后,梅县地区辖7县1市;1983年6月,梅州市与梅县合并改为梅县市后,梅县地区由所辖7县1市改为6县1市;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辖原兴梅7县及新划县级区梅江区,共7县1区。1994年6月,兴宁县撤县设市(县级),梅州市即辖6县1区,并代管兴宁市。

 八角亭里话风水

 旧时传说梅州乃风水宝地。清时相传梅州梅江区城北镇之丫髻嶂为嘉应州(今梅州)入首龙山,其龙脉从红南村南水坑起势,经桃畲村及杨文村,过五里亭,延伸至梅城之金山顶。故传言梅城(今梅江区)有宝地两处,一为城北五里亭教溪口(今华侨中学),属狮象把水口;二为梅城属“金龟浮水”宝地,南门为龟首,北门金山顶为龟身,东厢为龟尾,古城四角为四肢,此龟夜汲梅江之水,润及梅州百姓。古梅州民间早有人识得此风水,一是认为古梅城“金龟浮水”,每遇洪水发威,其就浮起,不会沉没,护佑梅城百姓免遭洪灾,二是“金龟浮水”宝地可出“将相天子”,故在街头巷尾及市井百姓为此津津乐道。直至清乾隆年间,传言嘉应州官王者辅精通风水,以城改为名加以节制,一在教溪口狮山之上开条小路,象征绳索锁住雄狮;二在古城四角打四口井,象征四枚铁钉,钉住金龟四脚,三在南门建八角亭镇住龟头。据传金龟受困,龟头伸缩,致八角亭几建几垮,后王州官让人丢入无数铁耙,将金龟杀死,城中恶臭三天,河中血流三日,八角亭终成未垮。后经夫人劝善,王州官良心发现,遂加开一南门,为下南门,暗中补过。故梅州民间流传“嘉应州做坏八角亭”之说。当然,此传说只在民间,尚无史载,无从查考,只当闲言矣。

 八角亭里话八角

 八角亭焉要建成八角,此中曾有典故,与凌风路凌风楼相关。约四百年前,凌风楼建在老南门楼上,原为四角亭,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潮州知府郭子章为纪念文天祥率勤王师抗元来梅而建,并撰《程乡凌风楼记》:“子章读文信国公集,宋氏之季,公提勤王师,出入江闽,往来梅州,后系燕狱,追往忆故,至集杜句‘楼阁凌风迥,孤城隐雾深,万事随转烛,秋光近青岑’,嗟乎!公于梅何拳拳也。”以文天祥集杜甫诗“楼阁凌风迥”取名“凌风楼”。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程乡知县曹延懿修缮凌风楼,认为楼之四角“偏射学宫弗利”,主张“酌更其制,规方为圆”,使楼“更为八面以通八风”,遂将四角凌风楼改建成八角凌风楼,并修文描述“自学宫望之,亭亭翼翼,文峰卓起……”。事有凑巧,此后四年,两次科举乡试,程乡先后有陈鹗荐、李琛、李嘉元、杨澊等八人中举,陈鹗荐更是荣登榜首,中了解元,众人“啧啧称异,以为楼之瑞应今已再验”,至梅州民间确信八角形建筑乃祥瑞之物。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州官王者辅倡建“观澜亭”,或因此之故,将“观澜亭”建成八角亭。

 八角亭里话革命

 1925年4月12日傍晚,周恩来乘船从兴宁城至梅州城,从南门码头登岸,走进八角亭,受到市民欢迎,来梅开展革命活动。同期,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来梅,中共广东区委特派员张维在八角亭建立“广东新学生社梅县分社”,东山中学、学艺中学等校进步学生加入该社。是年12月第二次东征抵梅后,张维与国民革命军十四师政治部主任、共产党员洪剑雄在八角亭建立梅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梅县特别支部”,党员7人,张维任书记,隶属中共汕头组织领导,党团机关亦设于八角亭,成为当时革命活动中心。1926年初,党员人数增至10余人,先后建立和发展了梅县总工会、梅县妇协会、全梅联合总会等群众性进步团体,中共梅县特别支部后改属中共广东区委直接领导。1925年梅县开始安装电话后,在八角亭曾设立电话总局多年。

 八角亭里话保护

 1994年1月,梅州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之文教、方言、建筑、饮食及山歌等,名扬海内外。位于江北之梅州老城区,古城自宋以来,历经元、明、清至今,城址不变,老街纵横,骑楼交错,有凌风路、仲元路、中山路、文保路、元城路等老街,形成具有鲜明特色之老城风貌区。为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建议对梅州老城合理保护、修旧如旧,适度开发,建立老城步行区。八角亭位极老城文眼之要,建议拆除八角亭周边建筑,建八角亭广场,还原当年风貌,建成老城标志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