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旺地张家围
图文/何日胜张家围,位于梅江区江北老城攀桂坊以西岗子上路3号,为张氏肩一公于明崇祯年间(1627-1644)迁程乡东厢堡所建,后为“张家围”开基祖,近400年历史。该屋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5380平方米,三堂六横一附杠围龙结构,有房78间,由禾坪、堂屋、化胎、左右横屋等组成,具典型之客家民居建筑风格。自张家围十世祖肩一公开基以来,繁衍裔孙数万人,分布世界各地,尤以东南亚为盛,梅城周边主要分布于凉亭、八角片、岗子上、旺巷口、五里亭、榕树塘、楼下堂、三坑口(含留馀堂)等地。清光绪工部右侍郎广东学政臣汪鸣銮作《留余堂试草》,序中言“粤之文,以嘉应为最,而张氏尤为嘉应之名族也。”留余堂由张家围分出,故称张家围为嘉应名族,实不为过矣。
我等从东教场,经岗子上路,见“张家围”牌坊。牌坊正背两面门柱刻联“攀桂开基历经四百春秋川流远,先祖创业繁衍万户人家沐恩长”“效法前贤爱国爱乡助人为乐,广培新秀学文学技兴业共荣”,进入牌坊,前行二三百米,至张家围肩一祖堂文魁。
伫立文魁门前,但见禾坪有三四千平方米,屋前20余亩水塘如腰带环回,民居高低错落,再外围为城市高楼,张家围成城中村。以肩一祖堂文魁为中心,周围多为张氏民居,故有“张家围”之名。肩一祖堂正门挂“文魁”匾额,入得大门,可见全屋轮廓。有上中下三堂,间以两天井,错落有致。中堂最为宽阔,八条石柱,承梁托架,中堂悬挂“文魁”匾额,由巡按广东监察御史李云鸿为明崇祯己卯科中二甲第三十七名举人张琚而立。上堂为祖堂,供奉祖宗牌位,悬挂“寿朋文种”匾额,乃明崇祯八年知县陈燕翼为肩一祖堂而书,堂后有化胎。
纵观张家围,其屋形结构与其他客家民居并无大异,然其科举人文及传统习俗则颇具特色。
科教兴盛,人才辈出
肩一公乃庠生,注重文教,其五子均以文学著名。其次子张琚,中举人,与知县陈燕翼及李仕淳之子李楩等相交甚密,结为烟霞四友,常以赋诗读书为乐,著有《旋溪诗集》,结庐周溪,建旋溪书室,为张氏族学,办学育人。“民国”三年(1914),旋溪书室改办肩一小学,将鱼塘收入一半划作办学经费,族学推动,故人才辈出。肩一小学后由族学改为公办学校,坐落东山大道旁,仍在为社会培养人才。
科举时代,张家围曾出进士2人、举人20人、廪贡生及秀才不计其数。但凡中举者则在厅堂悬挂“文魁”匾额及门前竖立石楣杆,故旧时张家围祖堂墙壁四面挂满“文魁”匾额,禾坪外原竖有20余条石楣杆,想必当时何其威风,惜乎遭遇文革,匾额及楣杆遭毁,空留两排楣杆底座。如今大门及中堂所挂“文魁”匾额为1984年复制。
近现代,曾出3名中将、1名少将、2名正军级干部。专家学者亦众,名者计有化学家张资珙、文学家张资平、音乐家张棣昌、原子核物理教授张庆营、水利专家张庆潮、热处理博士张育仁、超细粉体专家张庆今、建筑设计师张湘泰、原国家铁道部兵团政治部主任张柏赞等。一脉相传数万众,科考名人灿如星,张家围以此声名远扬。
客家传统,世代延续
此处派生之裔孙均奉张家围为祖堂,成立祖堂理事会,每年举行除夕敬祖、大闹元宵等活动,以敦亲睦族,从未间断,形成良好乡风民约。除夕日,各地裔孙从四方而来,敬拜祖宗。元宵节,午间大办敬老宴会以免费宴请70岁以上族中老者,晚间族中老幼欢聚宴会,八音助兴,金狮闹场,请剧团,烧烟架,放礼花,热烈非凡,成梅城元宵一景。2011年肩一公诞辰431周年庆典,更是创下百台盛宴、千人登席之盛况。
文深邑秀,一屋四套联
张家围文人众多,人文厚重。春节、元宵、肩一祖公生日、肩一祖婆生日等四个时节,肩一祖堂大门、上中下三堂、堂柱、壁柱、廊柱、屏风柱等所用匾额及对联,全屋上下十余处均不相同,如四个时节大门对联分别为“荆花映日连枝秀,玉树临春满院芳”“天上清光,人间和气”“基开攀桂,庆溯悬弧”“筵开九月,婺焕千秋”,如此一屋四套对联,在客家地区算是稀罕,可见张家围之文深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