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之后,就过春节了。春节是中国人团圆的日子,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饱含了中国人深厚的家根情怀。
……那一年,孔子已经是68岁的老人了。他在55岁时离开鲁国家乡,即公元前497年,因齐国送了80名美女给鲁国国君,孔子与鲁国国君和掌管实权的季桓子政见不和,而被迫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14年犹如丧家之犬的周游列国。
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终于得以回归鲁国。孔子带着学生子路等人,归心似箭,日夜兼程。这天是大寒,回到鲁国曲阜城的外城门(曲阜城有十二门,其南第二门称为石门)时,天色已晚,城已宵禁,城门紧闭。孔子和学生子路等人不得入,无奈,只好在城外一家茅草屋檐下,挨过大寒之夜。
中国古代城市实行宵禁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礼·秋官司寇》有一官职叫“司寤氏”,他的职能是:“掌夜时,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古代历朝历代都重视宵禁,一是为了防火防盗,二是为了防备敌军奸细或匪患。各个朝代实行宵禁时间段有所不同,一般是一更三刻(戌时三刻,即19点45分)敲响暮鼓,禁止出行;五更(寅正四刻为五更,即凌晨5点)敲响晨钟后才开禁通行。
五更晨钟一响,子路就立即来到石门下,想看看守门人有没有打开城门。守门人一看那么早就有个人在城外等着开门,看着衣衫有些褴褛的子路,就问:“小伙子,你从哪里来啊?”(见《论语·宪问篇》14.38节)
子路心想,把老师孔子的名字报出来,或许守门人立即会打开城门。于是高声回答:“从孔子哪里来的!”守门人听了,呵呵一笑,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孔子吗?”
子路听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啊,老师不正是这样的人吗?!春秋中后期的周朝,皇室衰微,诸侯争霸,为争夺权力与财富而烽火连年,百姓生灵涂炭。而孔子执着于为打造一个和谐社会,周游列国十四年之后,他已经知道世风日下不可逆转,恢复周礼的梦想不可能实现。但仍然没有停止脚步,为了天下百姓,仍在不停地呐喊。
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这种做人处世的方式,是对,还是错?!子路呆立良久,一时找不到答案。
子路默默地转身离开,回过头,发现孔子正笑眯眯地站在自己的身后,爱怜地看着自己。子路知道老师也一定听到了守门人的话,面对老师,子路一时无语以告。
孔子知道子路的心思,对他说:“人生在世,并非做什么事情都会有结果,并非去做了事情就要有回报。我花一生的努力去追求正义与良知,去恢复周礼,纵然自己无所得到,但留给社会以精神,远比个人得到要重要得多。这就是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原因了。”
孔子接着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见《论语·子罕篇》9.28节)。为什么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人们仍然看不到松柏凋零的样子呢?是因为松柏知道自己要坚守的是什么,是信念。
子路听了老师的话,心中豁然开朗。是啊,这就好比自己在人山人海的广场上,到处人挤人,你身在其中而迷失了方向。但是,如果你能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你就知道眼前的这些拥挤对自己来说,毫无意义。
孔子正是那位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直到今天,同样有许多人不明白孔子为什么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是,孔子自己明白,他必须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因为他甘愿担当后世炎黄子孙的指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