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排叔 2025年10月14日  

●杜捷源

 洪水翻滚。撑排叔却不急不慌,弓着腰,看准落篙的目标,让竹排顺着水势,斜斜地向对岸滑去……

 小村建在小河岸边。小河发源于丰顺县潘田镇名山铁岽寨飞泻而出的小瀑布,绕过几个村庄后,与粤东高峰释迦岽的坑水,蜿蜒流淌无数座深山密林,穿越无数个沟沟壑壑,在村西处汇合,成了小河。小河绕过村前,自西向东与众多坑水合并后,扑向韩江。

 小村这段小河,河面宽足有100多米,最深处有20多米。河对面是平坦的田地,村中人与邻村的人都在这田地里劳作,种植庄稼,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河上没有桥。大集体时期,村民每天要到对岸耕作,全凭一只竹排渡过对岸。撑竹排的排工,因村中辈分高,叫他标叔。日子久了,人们就叫他撑排叔,他也乐呵呵地应着。这撑排叔,四十出头,长着一头乌黑的粗发,下巴尖削,右耳下长着一颗豆粒大的痣,痣上几根长长的毛从未刮过。那时候,每个劳动力出一天工,生产队给记8个工分。队长额外安排撑排叔每日往返两趟载人过河,合计仅给9个工分。撑排叔也没计较,一干就干了十几年。

 撑排叔扎的竹排,很是牢固。他砍下几十

 年的老荆竹,锯成大小相同的8根,10米长,从木匠那借来手钻,在每根的头尾和中间部分,各钻一个孔,再取3根厚厚的横木,与荆竹钻好的孔对齐,各钻8个孔。再用大铁线穿过木孔和竹孔,绕一圈后,再反转穿孔绕圈,缠绕几圈后旋紧扎牢,这就成了一只宽敞的竹排,可站或坐着7至8人过河。他用一根坚韧的苗竹作撑篙,削尖一端,不知从哪找来一个圆锥形的铁箍,刚好套在削尖处,稳稳当当。

 撑排叔撑排的技术过硬。每天吃完早饭,他便提前坐在竹排岸边的大石块上,抽着卷烟,等众人连同劳动的工具都上了竹排,他便跳上排头,用竹篙头指着石块,用力一推,竹排很快离岸。他手脚并用,两手攥住竹篙,精准地插进河中的坚硬处,两脚一蹭,竹排平稳地向前推进。排头荡起一圈圈波纹,很快便到了对岸。待众人下了竹排,他把排身靠在岸边,用排篙套铁箍的那端,插进留好的小洞,扎进河泥里,稳住排身,便跟着众人一起劳作。

 夏天多雨,经常“东边日出西边雨”。有时下游阳光朗朗,上游却大雨滂沱。一天下午,忽然河水猛涨,肆虐的洪水夹杂着树枝杂草奔涌而下。正在劳作的村民赶紧收工,刚上竹排,洪水翻滚,让人心惊。撑排叔却不急不慌,弓着腰,看准落篙的目标,让竹排顺着水势,斜斜地向对岸滑去,滑到河中心后,他猛用力,脚蹬竹排,向对岸的浅草滩射去,竹排搁在草滩上,人便跳入浅水爬上岸去,大伙才舒了一口气。

 撑排叔喜欢网鱼,一有空闲,他便划着竹排在小河中撒网,撒完网后,他用竹篙往水里猛扎,扎得啪啪地响,溅起阵阵水花。过不了多久,他慢慢地收网,白花花的鱼儿在渔网中翘动着尾巴,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他会一边摘鱼入鱼篓,一边哼着不知名的小调,常常是“哎嗨哟……”除了自己吃外,他把鱼卖给人家,换回一点生活费。撑船叔谙熟水性,村中很多小孩都是他教会游泳的。游泳时,他会潜入水中,在石缝里掏几枚石螺,抓几只螃蟹,送给他们,逗得孩子们很开心。

 以后,村上建了桥,撑排过河成了历史。再后来,改革开放,分田到户,人们纷纷外出打工创业,村里的人慢慢减少。岁月荏苒,撑排叔渐渐变老,头上已是银发簇簇,每日除了种些青菜,不见小河上的竹排。那曾经撑了几十年的竹排,在排上“挥篙自如”的身影,成为村人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