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客家源流 续文化根脉 ——《客家风华》序 2025年09月26日  

《客家风华》书影

杨资元  

 曾以是客家人而自豪,但终究不甚了了他的源流、发展和延衍;曾为客家人对社会、对历史所作的杰出贡献而高兴,但说不清楚为什么能达到如此的高度,发生如此的影响;曾为客家人特有的倔强性格、优良品质而赞美,但总是觉得有些说法言过其实,反而不足服人;曾以客家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兴旺,且长盛不衰而欣慰,但也只能数二三家珍,看不清他的全貌和本质,主流和支流;曾以有这样勤劳无比、盛誉满天下的客家妇女为光荣,祖辈、母辈、姐妹辈的英姿本色常历历在目,但很少从历史、从社会的更深层次去探究,赞美多于理解……这些不足或困惑基本上都在这本《客家风华》中得到解决和解释。因此,我认为这是目前研究客家人中有分量的、达到了可喜的深度和广度的一本书。材料搜集丰富,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许多创新,不少观点有独到之处,十分难能可贵。三位非客家籍作者因与客家有缘、有情,经近千日的努力写成此书,绝大部分篇章都写得有理有据,可信可读,有许多段落更是文采斐然。对我来说得益最大的则有《客家源流》《客家民性》《客家民系的历史作用》《客家文艺(之二)——客家山歌》《客家民居》《客家妇女》等篇章。

 在本书中有一种非常可贵的、处处均可感到的文风(就是作者的风格和品格),即十分注意全面地、客观地使用各种资料、史料,努力做到认真研究、准确评价每一事实和问题,因而书中带结论性的意见都是实事求是的。比如在“客家源流”一章中,对“中原衣冠”和“五次迁移”这种多年来已形成的定论,提出了怀疑,并有据可信地申述己见;对“客家民系族源”是多元的及地域层次的剖析均有新的见解,甚有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又如对客家妇女这座丰碑的透视,既有大量的资料史实为据,又有独到的观点标新,无溢美之词,多求实之意,而且“笔锋常带感情”,是全书中写得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此外,对书中的个别处亦有微词,仅供商榷:如对客家“四自”民性的负面效应的论述,似感忽略了时代精神(主流)的改造作用和积极影响。

 和诸位作者素不相识,至遵编辑命执笔为序之时,尚无缘见面,但欣然作序,并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

 (该序文写于1996年10月,作者系广州市原市长、市政协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