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之根 ——《赣州城墙铭文城砖拓片图集》序 2025年09月19日  

□冷和平

 编者按:一座古城墙,一部城市史。在2200多年的建城进程中,赣州城墙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屏障,它承载着历史记忆,孕育出独有的城墙文化。城墙之上,还保留有数以万计的铭文砖。2021年10月,由李钒编著的《赣州城墙铭文城砖拓片图集》在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本期“读书”版选登其中的一篇序言,推介此书,以飨读者。

 (一)

 说到古砖与砖文拓片,自是要提到鲁迅的。

 青年时代的鲁迅就喜欢收藏古砖及其拓片,在北京与二弟周作人在乡下分别收买有字的砖头,据说有一块是永和十年的砖,颇为名贵。

 积的古砖和拓片多了,周氏兄弟就想编一本《越中砖录》,可惜兄弟阋墙,出书计划落空,大部分古砖和拓片为周作人所有。无奈之下,鲁迅只有从自己所藏古砖拓片中选出170余件,编成《俟堂专文杂集》,可惜这本书鲁迅生前未付梓。到了1960年3月才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印数不多,但为《中国书法全集》编写时引用,不失史料价值。2016年1月,《鲁迅藏拓本全集·砖文卷》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内有鲁迅珍藏的砖文拓片700 多件,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不菲。

 自古文人有收藏古砖及拓片的嗜好,以便欣赏把玩,适度研究。前人对砖文价值的认识很晚,最早的历史著录是在宋代。如赵明诚的《金石录》,洪适的《隶释》《隶续》,欧阳修的《集古录》等,皆收录了古砖奇文异品。伴随着宋代金石学的兴盛,人们发现了砖上铭文的书法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但论者不多。

 清代乾嘉时期,考据成瘾的学士们再次把目光投向砖铭,这些土埋脚踩的旧砖又被重视起来。清光绪十七年(1891),浙江陆心源的《千甓亭古砖图释》20卷问世,收录了汉魏至唐宋各时期古砖千余方,陆心源专建千甓亭用以集藏,自称“五百汉晋砖斋主人”,砖文的声势由此大振。继而,一些古砖专著陆续面世,如张燕昌的《三吴古砖录》、冯登府的《浙江砖录》、周中孚的《杭嘉湖道古砖目》、徐熊飞的《古砖所见录》、陈宗彝的《古砖文录》、丁芮模的《汉晋砖文考略》、陈璜的《泽古堂古砖录》、王献吕的《宝鼎精舍古砖录》、纽重熙的《百陶楼甓文集录》、吴廷康的《慕陶轩古砖图录》、严复基的《严氏古砖存》、吕佺孙的《百砖考》、纪大复的《古砖品》、宋经畲的《瓴甋录》、陆增祥的《皕砖砚斋砖录》等。

 近世以来,古砖收藏、传拓、研究者代不乏人,即使收罗无多,但亦珍若拱璧,如阮元的“八砖吟馆”,自云“元积得汉晋八砖,贮之小室,题曰‘八砖吟馆’”。张廷济的“八砖精舍”藏的汉晋砖八种,足见其嗜古之癖的人文心结。还有陈介祺的《陈介祺藏古拓本选编·古砖卷》、鲁迅的《俟堂专文杂集》,都或多或少地对古砖精心传拓,补图题跋,有助于考古和订讹补阙。

 1990年,由王镛、李淼编撰的《中国古代砖文》一书,精选了战国晚期至南北朝时代的砖文拓片700幅,并附砖文,全面介绍了砖文的起源、发展和书法艺术特色,可以说是权威性的总结了。

 古砖有方砖、条砖和空心砖三大类,也有特制的楔形砖和企口砖等个别类型,大量属圹砖,多用于墓阙、墓椁、祠堂等,也有一部分是塔砖、古建筑和百姓房屋用砖。我国最早的砖产生于夏初,秦以前砖虽刻有花纹图案,但绝无文字,因而价值不高。秦砖多为古建筑用砖,刻有大小篆和隶书等,书风古朴、宁静。汉代,以画像砖、铭文砖居多。及至魏晋、隋唐时期,流行用模子印制花纹文字砖,素雅、沉稳,内容多为纪年和吉语。

 从本质上说,砖文属于建筑艺术,是实用价值、审美价值与艺术手法紧密结合的美术门类。这些古砖上的文字,记录了制作年代、姓氏、吉祥语和一些图案纹式,是研究古代历史纪元、地理、官制、姓氏的重要原始资料。

 把古砖上的文字或图像捶拓收藏,或送与友人,那是文人间最体面不过的礼物了。拓片以1∶1的比例真实地反映原物的面貌,在不能接触原物的情况下起到了替代原物的作用。对于那些已经残损的文物来说,一张拓片本身就成了无法再复制的文物。由于文物不易得,所以拓片也显得相当珍贵。传言,宋时的一张名拓和一张名家字画等值,而一本剪裱宋拓,价格要超过一张宋画,翁同龢就遇到索价500两黄金的拓片。现在一些大学、博物馆的业内人士,也开始重新认识这一几近消失的文化拓片形式,中国传统文化力量的厚重与博大精深可见一斑。

 由此可知,李钒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就非比寻常了。

 (二)

 赣州城墙铭文城砖图集里所录城砖,从北宋开始,一直到清代。每个时代的铭文砖都有自己的烧造尺寸、铭文内容等,可谓洋洋大观,殊为不易。由于个人收藏的局限,并没有囊括1000多年来赣州历史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内容涉及的纪时、纪事、纪名、花纹等,也足以让读者从艺术方面了解赣州千年的文化古韵。

 我们知道,宋代书法在晋、唐基础上开创了一代新风。宋太宗命刻工王著摹刻的《淳化秘阁法帖》,打破了现书必真迹的限制,为书法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尚意之风成为那个时代书家极其鲜明的特征。

 这本图集收录北宋砖文31件,南宋32件。在这63件藏品中,有魏碑风格的约13件,唐人风格的约43件,宋人风格的约4件。

 如绍熙二年四月造使,虔州石城县砖,有魏碑造像意趣,朴拙险峻,舒畅流丽,刀痕无有夸张。“绍”字右下口部的转折,“造”字口部的转折,走之底最后的送出,“使”字单人旁撇的起笔,“虔”字上宝盖头的转折处,“石”字的转折,“州”字的竖钩,明显就是魏碑痕迹。字形结体稳健,笔画厚重,方圆起笔运用得体。可想而知,刻砖的刻工对字形的把控能力很强。

 占多数的还是唐人的笔法。如“嘉熙戊戌章贡城砖”,“嘉”字笔画的起笔、收笔,“口”的转折,“章”“贡”二字横的轻重变化,“城”字的戈钩和“砖”字的竖钩,皆为唐人笔法。在如此之小的块面上,8个字布局合理,上下之间毫无拥挤之感,左右开张,笔致丰润,字形符合唐人以方见长、结体宽博的书写特点。类似的还有“……修城砖使”,“使”字的捺画和颜体的捺画意趣相近,颇有神韵。虽然难以确定作者身份,但可以肯定书者绝对不是不谙书道之人。

 最有味的是以宋人笔法入砖的铭文,天真烂漫,意态翩翩,长枪大戟,不尚体势而意趣丰足,不求精巧而生气勃勃。线条不长,或疏或紧,不求一律,颇带散淡之风。如“会荒(象)号”,“会盈六”等刻划砖,此类砖铭,信手而成,不拘泥于笔法,轻松自然,颇有拙趣。和东坡笔意的铭文“二十三日”,反差明显,一个轻捷,一个稳健,相得益彰,互谐成趣。

 元、明、清及民国的67件铭文中,多为画押,有几件铭文还是非常有意思的。如“小甲徐顺意”,完全是宋人笔意,点画厚重,有轻重变化,字形宽博。又如“詹应柏”,也是如此,又多了点唐人笔意。以碑入铭的风格应该是这几个时间段的主流,如:“赣州府提调官同知朱敏司吏彭民兴国县提调官,主簿张子春司吏……”49字(不含难以识别的)魏碑风格明显,铭文置古砖两面,字迹清晰可辨,刀口齐整,镂刻之人很轻松的将众多的内容排版布局,宽松有度,大小有别,可以看出书写者或刻工的书写水平和章法布局不可小觑。“大清嘉庆元年”一铭,线条粗重,符合清人书写习惯。嘉庆、道光时期,帖学已入穷途,碑学兴盛,反映在古砖铭文上自是必然。

 (三)

 有些研究者把古砖铭文的研究对象放在了南北朝之前,而忽略了宋代以后的古砖铭文研究。而本书,比较形象直观性地反映宋代以后赣州本土地域文化的历史发展现象,以及某个时间段的艺术发展的一些现象。尽管我们不能从此书里窥见中国文字历史发展的脉络,寻找文字的演变规律;不能看到丰富多彩的篆体、隶书等字体的铭文,但至少我们在这本书里,能够发现中国文化之美。美在一块古砖、一方拓片、一个文字图形,这种赏心悦目的文化旅程,足以让赣州人为之骄傲,因为它就是虔州的一张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说:“心中有魂,脚下有根”。作者在编辑此图集时,花费了大量时间,不得不说是完全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和对中国书法的眷恋。我们在这本图集里,读到的不仅仅是中华文化的语言符号,还有那亘古不衰、历久弥新的民族之魂、文化之根。

 (作者系江西省井冈山大学书法研究院院长,标题为编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