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宝珠 通讯员 王文 王海军 陈莹
“您的烛光,正在照亮着我前行的道路,温暖着我这颗渴望知识的心灵。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当我接过您的橄榄枝时,心中就悄然孕育出一片沃土,将这橄榄枝深深根植于心田。在羽翼未丰之际,先寄出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待羽翼丰满之时,再以实际行动回报这份恩情”。这是丰顺中学学子谢宇,在“叶剑英基金助学金”的资助下,发自肺腑的感言,而这也是梅州市关工委十二载矢志不渝、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
2014年,梅州市关工委深入基层调研,目睹部分初中升高中学子因家境贫寒而面临辍学困境,深感责无旁贷,决心助他们度过难关,让他们在成长黄金期和学业的关键阶段,能够安心学习。这一善意,得到了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广东省雁洋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谢强华的鼎力支持,以及雁洋公益基金会的慷慨资助。由此,市关工委携手广东省雁洋公益基金会、市教育局,共同拉开“筑梦助学”的序幕,为贫困学子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
矢志不渝铸品牌
从2014年起,关工委班子成员深入基层一线,将助学金发放视为头等大事,悉心倾听基层声音,细致了解掌握学生受助后的积极蜕变,全心全意为受困青少年谋福祉。他们全面把控助学金发放的每一个环节,提出富有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定期向基金会反馈实施进展,通过多方紧密协作,确保助学金发放无缝对接,高效顺畅,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2025年6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广东省雁洋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谢强华亲临关工委,实地调研助学金助困助学情况,对市关工委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希望将叶剑英基金助学金打造成为卓越的品牌,成为梅州一张亮丽的名片,深入民心,惠及万家。截至2025年6月,广东省雁洋公益基金助学金在资助公益项目增加、基金利息收益减少的情况下,对济困助学资金优先安排,已发放12载,惠及困境学生3570名,累计发放金额898万元。这一善举如同及时雨,有效缓解了贫困家庭子女的求学困境,让他们不因家庭贫寒而放弃求学的梦想。
倾心助力解困境
在发放“叶剑英基金助学金”的过程中,梅州市关工委始终秉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倾心助力,确保每一份关爱都能准确无误地送达需要的学生手中。各级关工委与教育部门和学校紧密合作,层层筛选,严格把关,确保扶助对象的准确性。从村到镇,从县到市,每一级都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上报材料的真实性,杜绝推荐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倾心倾力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为困境中的学生点燃希望。
大埔县虎山中学受助学生代表在“叶剑英基金助学金”发放仪式上说,叶剑英基金助学金不仅减轻了自己家庭的生活压力,可以令自己更加安心和专心学习,更是培养了他的生活自信心,增强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坚定了他报效祖国与家乡的信念。
传承精神暖情怀
关工委持续发力,始终宣扬叶帅“攻书莫畏难”的崇高精神,激励受助学子不畏艰难,勤勉向学,立志在未来回馈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据了解,兴宁市兴民中学学生何婷在“叶剑英基金助学金”的资助下,圆了自己的求学梦。为表达这份深厚的感激,她特意撰写了题为“学会感恩,爱心传递”的心得文章,文章还被校刊录用并广泛传播,激励着更多的同学学会感恩、传递爱心,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