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筀竹村藏身于梅江区西阳镇的青山绿水间。
宛如世外桃源的筀竹村,藏身于梅江区西阳镇的青山绿水间。这里古树参天、溪流环绕,客家传统民居与改造后的文旅空间相映成趣——废弃农舍变身书屋,旧猪舍化身为咖啡馆,古驿道与竹林编织成诗意的山居画卷。漫步350米生态绿道,或驻足300平方米观景平台,既能触摸“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意境,又能感受现代艺术与乡土记忆的交融。
山路如绿蟒盘绕,层叠的竹海将暑气筛成碎金,阳光穿过竹叶的缝隙在车厢里投下流动的光斑。忽逢转角处迎来一块刻着“桃源筀竹”的大石,“快到了!”两个女儿终于雀跃起来。一场逃离酷暑的亲子游就此启幕。
在筀竹村的本真书屋,推开咖啡馆的木门,门轴发出“吱呀”的悠长叹息。泛黄的灯光下,摆放着周杰伦《范特西》的唱片,大女儿跟着节奏哼唱,转身却见虎斑猫在落地窗边酣睡,尾巴尖偶尔轻轻一挑,扫过窗台上那盆开得正盛的三角梅。
老板娘端来几杯冰拿铁,棉花糖似的云朵在奶泡上缓缓移动。那些被会议室吸走的诗意,忽然随咖啡香重新凝结舌尖。老板娘说道:“如果下雨天来的话,听听雨声,看看瓦檐垂落的水帘,会更治愈呢!”后院的凉棚下,几个竹椅随意摆放着,雨滴落在青瓦上的声音仿佛已在耳边响起。
本真书屋则像座魔法城堡。5米高的书墙下,不少孩子们在看书。原来主人本哥将半生藏书从大理运回,只为让山涧清风翻动世界的篇章。大女儿一边逗猫一边呢喃:“这比空调房写作业幸福多啦!”
循水声穿过竹林,脚下的落叶发出沙沙的轻响,忽然听见女儿们“哇”的一声惊叹——白宫河豁然舒展成天然戏水池!浅滩处的河水清澈见底,能看见圆润的鹅卵石和偶尔游过的小鱼。女儿们甩开凉鞋扑进浅滩,清凉的山泉漫过脚背,激得她们咯咯直笑,互相泼洒的水花在阳光下划出彩虹。玩腻了,就拿着渔网试图找寻水里的小鱼小虾,只要她们开心就好。我踩进溪流,水流轻抚脚踝时,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外婆家的那条小河。
暮色降临,我们转场去了里斯家的酒馆。山泉精酿的啤酒倒进玻璃杯,浮起细密的白沫,杯壁上很快凝满水珠,顺着杯身滑落,在木桌上积成小小的水洼。女儿们啃着蜂蜜烤翅问我:“妈妈,为什么我觉得这里的小溪会唱歌?”我回忆起关于筀竹村的简介,回答道:“因为一百多年前,就有运盐的马队在这里踩出了石阶,马蹄声和溪水声早就混在一起,成了最动听的音乐。”
对岸竹林沙沙作响。几个背包客坐在露天桌椅旁弹吉他,唱着不知名的民谣。小女儿跟着节奏晃脑袋,辫梢的铃铛叮当作响,大女儿则趴在栏杆上看星星。夜风带着竹叶的清香,将游人的笑语酿成微醺的夜曲,连墙角的蟋蟀都加入了合唱。
归途回望,筀竹村隐入青黛山褶,只有几盏灯还亮着,像夜空中的星子。这个曾因青年出走沦为“空心村”的角落,如今借书屋的灯光、咖啡馆的香气、溪涧的童谣,将乡愁纺成联结世界的网。村头的老树下,几个老人正用客家话聊天,手里的蒲扇轻轻摇动,他们身后的公告栏上,贴着大学生志愿团队带着孩子们画的村庄地图,歪歪扭扭的线条里藏着溪流、竹林和书屋。
孩子们的兜里沉甸甸的,有好几块漂亮的鹅卵石,小女儿还偷偷装了把河沙,说是要种出会唱歌的竹子。这些带着山野气息的宝藏,正是桃源写给下个盛夏的请柬,边缘还沾着溪水的清凉。
(文/图 钟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