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生前用的搪瓷水杯


1953年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予的纪念徽章

父亲张国华像

父亲工作表现出色,1955年被五华县政府评为“复退军人模范”。
●张安卡
从1950年10月25日云山战役爆发,到1953年7月27日中朝代表与“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历时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波澜壮阔;近300万将士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壮怀激烈;36万官兵客死他乡,可歌可泣。
光阴荏苒,70多年后,一部以抗美援朝战争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寒环境下英勇作战故事的电影《长津湖》,再次勾起人们对历史的感怀。只是很少有人知道,在粤东梅州的八乡山下,有一位曾经在这场气势磅礴的战役中九死一生的志愿兵——我的父亲张国华。
1933年11月,父亲出生在五华县双华镇华拔村。初中毕业时,恰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不满17岁的父亲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后于1952年1月赴朝参战。作为当时部队难得的“高才生”,父亲先后担任炮兵营无线电报话员兼文化教员、战斗命令速记和战场速写等工作。
据父亲介绍,他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46部队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第116师,是第四野战军的主力师,以作战勇猛著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346团作为先锋部队多次执行关键战术任务,包括突破临津江防线、攻克平壤等重要战役,都洒下了这支钢铁劲旅的斑斑血迹。
志愿军入朝首战云山战役,346团担任主攻部队首次与美军正面交锋,采用正面佯攻与侧翼迂回相结合的战术,通过分割包围层层渗透,成功突破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三八线附近建立的兼具防御支撑和进攻跳板双重战略价值的重要军事防线。
在事关战争全局的长津湖战役中,包括父亲所在的346团在内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约15万人,在零下30-40℃的极寒环境下,与美军第10军(含陆战第1师、步兵第7师等)约10万人展开激战。因志愿军是紧急入朝,当时尚未配齐御寒装备即投入战斗,仅冻死冻伤的非战斗减员就达3万多人,但他们仍然以顽强的意志完成战术目标,最终收复三八线以北东部地区,并全歼号称“北极熊”的美军第31团,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整个建制团的纪录。
小时候,常常听父亲说起他在朝鲜战场的一些往事。由于他长年在阵地上枕戈待旦,在枪林弹雨中来回穿梭,险情迭出,一次次死里逃生。
一天,美军的轰炸机在我军冲出阵地后狂轰滥炸,父亲走出防空洞观察敌情时,竟发现洞口有1枚直径约200毫米的炸弹居然没有爆炸,弹坑周边20米范围内的官兵险些消失在一片火海之中。有一次,父亲乘车赶往前线途中遭遇敌机轰炸,司机左拐右拐紧急避险,敌机飞走后,下车一看,汽车右侧一只轮胎已吊在悬崖边上,差点掉进万丈深渊。
在长津湖战役中,部队需要快速通过敌人的封锁线,慌乱中,父亲不慎踏入水草茂密的沼泽地,好不容易被战友们救起,却发现脚上的棉鞋掉了。正值隆冬季节,在气温零下30多摄氏度的极寒雪地里,父亲硬是光着脚奔跑了10多里路,艰难越过敌军炮火封锁地带。由于双腿被严重冻伤,已经失去知觉,部队不得不安排他回国治疗,在东北军区陆军医院休养治疗一个多月,才保住双腿。
父亲说:“我命大,三次都是死里逃生。”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一年后,父亲于1954年11月退伍回到家乡,安排在五华县双华区政府任文书和会计辅导员。由于工作表现出色,1955年被评为“复退军人模范”。随后调入县劳动局、县委农村部等单位工作。1960年11月,父亲受命成立物资科(后来的物资局前身),当时全科只有3个人,负责全县所有厂矿(包括造纸厂、氮肥厂、火电厂、农械厂)及道路、桥梁建设工程等单位及项目的物资保障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为了保障全县经济建设的需要,父亲长年出差,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他充分利用部队老首长和老战友转业到全国各地后担任各级领导和大型厂矿负责人的人脉关系,耐心诚恳地向他们介绍家乡作为革命老区和全国贫困县的实际困难,用自己的真诚感动了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老首长、老战友,以及很多素昧平生的各级领导和厂矿负责人,从外地源源不断地采购回各种物资。与此同时,还争取到了大量从中央和广东省政府以及许多大型央企、国企无偿调拨的紧缺物资,有力地保障和推动了家乡经济的发展,广大干部群众称赞父亲是“物资采购工作的楷模”“经济战线杰出的‘外交家’”。
一心为公,大公无私,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也是父亲毕生遵循的价值理念。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十分匮乏的情况下,父亲从来没有以权谋私,从来没有借外出采购之机,给家里购买过任何平价紧俏的特供商品。相反,为了答谢那些支持和帮助过自己的采购对象,父亲经常自己掏钱购买家乡的茶叶、板栗等土特产送给新老客户品尝,还乘车100多公里专程到大埔县高陂陶瓷厂定制陶瓷水杯,并写上领导和战友的名字,赠送给他们留念。当时,我们兄妹5个年纪尚小,母亲在农村种地,全家7口人依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生活,日子非常艰苦。父亲经常对我们说:“我的许多战友都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自己能够活着回来,安居乐业,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如果再不努力工作,把家乡建设好,真的是无颜面对牺牲的战友和父老乡亲啊!”
长年出差采购,风里来雨里去,起居饮食没有规律,连续十多年的奔波劳碌,父亲终于积劳成疾。时任县委书记黄志远得知父亲罹患胆管肿瘤后十分惋惜,叮嘱医生和政府有关部门“哪怕送到北京,也要想办法把张国华同志的病治好!”从县人民医院到驻军179医院,再到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辗转半年多,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死里逃生的父亲,最终没能躲过病魔的袭击——于1973年2月永远离开了我们,年仅40岁。
鉴于父亲生前的重大贡献,及其在广大干部群众中享有的崇高声望,五华县委县政府组织县属机关、厂矿及乡镇有关人员,为父亲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一块由县委、县政府镌刻着“中国共产党党员张国华同志之墓”的石碑,成为父亲一生纵横驰骋、无私奉献的最高奖赏!
硝烟散尽,时光静好。沐浴着和平阳光和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乘风破浪,砥砺前行;曾经的全国贫困县五华苏区亦已发展成为一个总人口近150万、地区生产总值202.16亿元的经济大县。我们铭记历史、缅怀父辈,进而逐梦新时代、奋进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