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越扬(丰顺中学学生)
每年我到外婆家拜年的时候,途中要经过站口村——产溪河与主流韩江的交汇处,我时常对从青山中逶迤而来的产溪多看一眼,这是一条怎样的支流呢?暑假期间,当我阅读了翰儒的《梦里流淌一条河》之后,我终于感知,她是一条秀美可爱的溪流。
如文章题目和开篇所言,产溪河是一条流淌在作者梦境深处的河流,承载着作者真挚浓厚的乡愁。作者以质朴又饱含深情、灵动而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产溪河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表达出作者对母亲河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在作者笔下,儿时的产溪河是多么可亲可爱。两岸青翠茂盛的竹林娇翠欲滴:“竹的身影在水里,水静,竹静,水流,竹舞。青青竹林连绵,清清河水流淌。”河水清澈见底、可口好喝:“在河边,干脆不用手捧了,迎面扑到水里,大口大口地喝。”还有柔软的沙滩,以及茂盛的草坪等秀美的景物。“在晨曦中,在黄昏里,搓衣声,捶衣声,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统统融入细碎的流水声里,鱼儿不时从水面跃起,水鸟、蜻蜓在远远近近地飞……”这富含诗意的意境不觉在我的脑海中勾画出了一幅风景秀丽、如梦如幻的水墨山村图,令人心驰神往。
那里山美水美人更美。家乡人世世代代安居此处,在岸边劳作,在河里挑水、洗衣、游泳或钓鱼,与产溪河相依相伴。
在建桥之前,人们依靠艄公“屯伯”摆渡过河,船上熙熙攘攘,各色各样的人都有,但都为了过河——或赴圩,或赶集,或看电影。熙来攘往的人流,都被有着丰富摆渡经验又和蔼可亲的屯伯安排得井然有序。如果说产溪河是一座隔在村庄和圩镇之间的天然屏障,那渡船就是一座桥梁将两岸联结起来。渡船,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和村民的情感寄托。“桥”上的人间百态,使作者发出了“生活如渡,人生如渡”的感慨。
从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中,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可见一斑,若是能加以揣摩,细细品味,认真学习,对于我们的写作会大有裨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产溪河虽然不如哺育了亿万生命的长江的波澜壮阔,比不上孕育了华夏民族的黄河的浩浩汤汤,但在作者及其家乡人来说,灵动温柔的产溪河是他们可亲可爱的母亲河!河水不仅滋养着两岸的土地,也滋育着两岸的乡亲,承载着家乡人生命中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
前不久,我读过一篇文章,讲身处异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时常萦绕心头,回乡时犹如“恨晨光之熹微”。但是等到他们真正回到家乡时,发现记忆深处的那棵老榕树还有童年的水井是如此的普通,甚至粗鄙。心中的落差使他们感到失落,怏怏地再次离乡,一段时间后又想回来,就这样在思念与失落中往复循环。作者则不然:“离开家乡的游子总是很想念家乡……因为家乡的山水滋养了他,哺育了他,那山那水那点点滴滴、源源不断的爱已融入他的血液里,灵魂里。”不同于那些内心矛盾纠结的游子,作者真正地把对家乡的深切眷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运用深情而又细腻的文笔描写故乡的山和水、家乡的人和事,乃至在结尾处将产溪河和母亲的意象重叠,读来令人为之感动。
也因为对产溪河情感之深,作者才会担心随着乡村城镇化带来的环境改变,是否会导致产溪河“日渐孱弱”乃至“断流、作古”,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之间如何和谐共处的哲思,引发读者思考。
纸上得来终觉浅,书上的文字“纵豆蔻词工”,如能亲身到实地考察一番,眼见耳闻岂不更妙。于是,前几天爷爷陪我赴“黄金圩”实地观察。沿着陡峭的山路来到鸳鸯寨山顶观景台,俯瞰黄金镇,就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确实如作者文中所写,产溪河从崇山峻岭中流淌而来,“哺育了一路的花草,树木,生灵”——两岸竹林茂盛,田野青翠,乡镇繁华。下山后,我站在岸边静静聆听产溪河的水声,此时,我仿佛明白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
在我看来,作者心中的产溪河不仅是一条魂牵梦绕的母亲河,又是激发灵感的一条文学之河,激励着他在文学路上不懈创作,并取得累累硕果。
读一篇好文章可以让人受益匪浅,翰儒的《梦里流淌一条河》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