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雍正十一年(1733),升格为嘉应直隶州。图为记载梅州文脉传承的重要历史文献光绪《嘉应州志》。(除注名外,均为冰尔摄)

祝枝山正德《兴宁县志》手抄本。(林德培 摄)

梅州行政区划图
●李锦让
开栏语
客都形胜,嘉应古风。围屋聚族,茶烟袅袅话千年;史海钩沉,文脉悠悠系一州。兹辟“围龙煮茶”之栏,欲邀诸君共品家山故事。或溯程乡源流,或述州府沿革,或拾先贤遗韵,或观风物沧桑。一砖一瓦,皆镌客路艰辛;片纸只言,尽藏斯文底蕴。
煮茶论史,非为发思古之幽情,乃期述客裔之峥嵘,证此“文物由来第一流”之实至名归。栏开有期,茶沸待客。愿借杯茗氤氲,引君入胜,共溯梅州千年文脉,同燃客都万载心灯。是为启。
封建社会主政一方的官员,上任伊始的第一件事是干什么呢?“恶补”当地的地方志。所以南宋大学者朱熹有“下轿伊始问志书”的说法,古人还说:“官修志而不修衙”。古代凡是有作为的地方官,比如历史上曾到任过今天梅州地界的地方官祝枝山、陈应奎、葛三阳、王仕云、王吉人、刘广聪、曹延懿、王之正、文晟、吴宗焯等等,哪个不是爱读志书,还主动倡导修志的呢?
不读地方志的官员,本质上是个“蒙眼开车的司机”,看似在任上忙忙碌碌,实则“脚下无根、脑中无史”,干的多是“表面功夫”。如果一位地方官从上任到离任,从没好好翻看过地方志,几年下来都是听汇报、看材料,啃人家啃过的“馍馍”,岂不怪哉?
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借阅民国版《庐山志》认真研读后指出:“对历史的态度要严肃”,他还要求领导干部要懂得以史为鉴。1960年他老人家又告诫湖北荆门县委书记“领导者要尊重历史,不懂历史的人,就不能理解现实”,他还推荐其研读乾隆版《荆门县志》。还在更早的1929年,红军打下江西兴国县时,毛泽东同志直接住进县图书馆,第一件事就是翻阅《兴国县志》。转战瑞金时,他又托人找来残缺的《瑞金县志》,视若珍宝。长征途中每克一城,他总问:“有县志吗?”甚至调侃身边的工作人员:“战利品不要烟,要志书。”
笔者一贯喜欢看点杂书,尤其爱看地方志书,从志书中有时就看出点东西来,比如梅州千年区划的变迁过程,这就是一段非常有趣的历史。
梅州史上曾是潮州千年“小弟”
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梅州地界第一次设县叫“程乡县”,这时候它归潮州(当时叫义安郡)管,像个刚出道的小弟跟着潮州大哥混。到了北宋开宝四年(971年)第一次出现“梅州”这个名字。情况是这样的:南汉时梅州属南汉国地界,叫敬州,南汉国被赵宋灭掉之后,为了避皇帝赵匡胤爷爷赵敬的名讳,才第一次改为梅州,但此时梅州地盘很小,只管程乡一个县,辖区大概包括今天的梅县、梅江区、平远、蕉岭的大部分以及丰顺的一小部分,这当中动不动被废掉又重新归潮州管,反复横跳。但不管怎样,从南朝至明代,再加上秦汉三国两晋时期,梅州有千年之久一直都属于古潮州管辖的地界,所以“自古潮客一家亲”绝对是有道理的。
元朝梅州短暂纳入江西“版图”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梅州短暂“跳槽”到江西,这当中,有两次变化,一次是1295年,换“领导”不换“公司”(管辖权由江西转移至潮州,但都在江西行省内),另一次是1318年,换“公司”又换“领导”(管辖权由江西行省转移至广东省级管理)。也就是说,梅州在元朝“跳槽”过两次:第一次(1295年)从江西总部调去潮州分部(还在“江西行省”);第二次(1318年)直接离开“江西行省”,加入了“广东”。关键转折点就是这1318年,元朝政府让梅州直接归广东道宣慰司管,相当于跳过潮州,直属广东省级管辖。梅州从此脱离江西行省体系,财政、人事全归广东管,和潮州平起平坐。这样算起来,梅州在元朝期间被划入江西行省管辖的时间前后一共32年。
雍正十一年才真正“自立门户”
雍正十一年(1733年)——梅州真正实现逆袭!程乡县升级为嘉应直隶州(相当于地级市),终于不用看潮州“脸色”了!这里笔者要普及一个常识,在清代,省以下有府、直隶州、散州、县这些行政单位,知府,相当于“省长助理”级别(从四品),直隶州知州就是“重点地级市领导”(正五品),散州则是“县级市一把手”(从五品),县令就是一般的“县长”(七品)。嘉应直隶州成立之后,它拉了四个县入伙:自己(程乡)+平远、蕉岭(原属潮州)+兴宁、五华(原属惠州府),至此正式“脱惠入嘉”,这叫“嘉应五属”,是梅州第一次当“大哥”。
新中国成立后潮梅彻底“分家”
民国(1912—1949)嘉应州改名梅县,但大埔、丰顺还是属于潮州。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设“兴梅专区”,一口气把原嘉应五属(梅县、兴宁、五华、平远、蕉岭)加上正式脱离潮州的大埔、丰顺,加入梅州大家庭。但好事多磨,1952年至1965年之间,兴梅专区被撤,7个县暂时归汕头专区管(汕头当时管整个粤东)。1965年7月1日,又成立了梅县专区(不久改称梅县地区),7个县从汕头分出来,从此稳定属于梅州政区体系。
几经沧桑定型“2区5县1市”
划重点来了:梅州在宋元明之前都属潮州,当了潮州一千多年“小弟”。梅州在元代属江西,但只管程乡一县,而且时间很短。到了清代的1733年,原属惠州的兴宁、长乐(五华),被嘉应州“挖走”。到了清嘉庆年间,这当中还有个鲜为人知的“升府复州”小插曲,也就是嘉应州在嘉庆年间经历了再次升级,即由嘉应直隶州再升级为嘉应府(1807—1812),与潮州府等同,但很可惜,只持续了短短五年工夫,又重新降为直隶州。到了新中国成立,原属潮州的大埔、丰顺,被划入兴梅专区,1965年随梅县地区定型,梅州基本盘总算稳定下来。1988年梅县地区撤地改市,改称梅州市,新设梅江区,2013年梅县变为梅县区,最终形成了今日之“2区5县1个代管兴宁市”的大格局。一句话,梅州就像个拼图——程乡就是个老底座,清代从惠州“拼”来兴宁、五华,新中国之后又从潮州“拼”来大埔、丰顺,最终在1965年之后拼成了今日“世界客都”基本盘。
可以这么说,1965年后梅州不仅定格了地理版图,而且定格了文化版图。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得感谢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大文豪郭沫若先生!1965年6月底,郭老来的时候,正好赶上“梅县专区”要挂牌(7月1日正式成立)。他一高兴,在梅州转悠了一圈,看了梅江桥、学宫这些老地方,觉得梅州文化底蕴太牛了,当场写一首贺诗,顺手点了个“五星好评”——“文物由来第一流”,结果就这一句“文物由来第一流”成了梅州文化江湖地位的经典论断,而且是“经典中的经典”。
笔者从志书当中读到了“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历史沧桑,又品出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时代豪迈。为官一任者,确实有必要好好读一读地方志。这地方志无疑是老祖宗留下来给地方官的“通关秘笈”,拒读之人看似省了时间,实则丢了“为官之本”。不读志书的官员,就如同新姑爷进了丈母娘的家——不认亲戚、不识规矩、还乱改祖屋,最后被扫地出门都不知道为啥?如果不懂得脚下的这片土地,又何来底气“造福一方”呢?